最关键的是,这小哥俩不仅有天资有悟性,人家还特别的认真刻苦! 那学习的劲头,让赵文彦都汗颜。
第22章 逃荒路(19) 傲气被打下来了,赵文彦这会儿也知道自家父亲为什么这么重视李三木一家了。 就凭这两个资质出众的孩子,李三木就非常、特别值得重视! 虽然不太明白自家父亲怎么就能未卜先知一样、知道这两个孩子的特殊之处,赵文彦也没问——最近几年里,类似的事情他见得多了! 问就是赵毅特别有识人之能,堪称伯乐! 面对流民,甚至是普通人,赵文彦相当以自己“童生”的身份为傲;但面对他佩服的人,他也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认识到李绪和李继兄弟俩的天资之后,他飞快就改变了态度,不仅一点也不傲慢,反而对他们兄弟俩热情又亲切,大有直接当成自家兄弟的样子。 李绪再怎么聪明,他也还是个孩子,而且还是父母健在、并未直面人性黑暗、虽然逃荒路上吃了不少苦却依然善良的孩子,很快就被赵文彦哄的一口一个“赵三哥”了。 李继就更不用说了,他才五岁,比李绪好哄多了! 因为看重李绪和李继,赵文彦对李三木夫妻俩也是真当成长辈来敬重的。 看到赵春桃来了,赵文彦不仅搬了桌椅过来,还端了茶水——赵春桃又是感动又是无措,颇有点手忙脚乱的意味。 看出来了赵春桃的窘迫,赵文彦很体贴的退到一边,带着李绪和李继接着读书认字。 赵春桃看着两个儿子认真学习的模样,忍不住看痴了。 ………… 过了大概半个时辰,要去镇子上采买东西的人都集合起来了。 大部分都是男人,女子要少一些。也有夫妻两个一起去的,但比较少——毕竟最近赵家庄是真的忙。 负责护送的是十几个二三十岁的壮年汉子,加上买东西的人,一共有五六十人,等闲人不敢招惹。 赵毅家自然也是要买东西的,他还是这次的领头人。 赵春桃这些日子一直在赵家庄,也认识了好些人;苏长悦沉默的走在她身边,听她们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她们这次前往的镇子名叫太平镇,距离赵家庄有三十余里,坐落在清江边上。 太平镇之前的繁华程度,甚至要超过和安县城。 但最近天灾无情,流民处处都是,一些商队不怎么来了,所以,镇子上就有些冷清。 苏长悦在买粮食之前还犹豫过,要不要去太平镇,但后来她还是选择了和安县城。 如今正好去太平镇看看,如果有粮食卖,她也不是不可以再偷偷来一趟。 因为要买的东西挺多,好些人都赶着车,赶路的速度就要慢一点,等他们到达太平镇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赵毅简单的说了一下集合的时间,便让众人散了,各自去买自家的东西。 苏长悦这次没有拒绝赵春桃的邀请,而是和她一起去采买生活必需品——赵春桃买什么,苏长悦就跟着买上一份,她还真的没有在古代好好的待过,万一有什么常用的东西没买到,就有点麻烦了。 赵春桃这次要买的东西也不少。 布匹得买,家里人的衣服都烂的不像样子了,她和李三木随便穿什么都行,可两个孩子跟着赵公子读书呢,得有身体面衣裳; 粮食得买,虽然赵村长帮衬了好多,可也不能总指望着人家吧? 蔬菜种子得买,虽然买不起良田,可她还有把子力气,自己开荒也行的; 针头线脑什么的,那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油盐酱醋,生活必需品,也是要买的…… 一路买下来,林林总总一大堆——好在除了布匹之外,其他的价格都不高,苏长悦又暂时不缺粮食,这两个最花钱的选项去掉之后,剩下的那些,就用不了多少钱了。 要不然,她就只能选择少买一点了。 毕竟,在明面上,她已经没多少家底儿了。 把该买的东西都买了,时间已经过了中午。 赵春桃遇到了另外几个赵家媳妇,打算再逛逛;苏长悦兜里没钱,也没心情继续逛街,就提前回约定地点等着去了。 结果发现,她居然不是第一个回来的! 在集合地点那儿,已经有三五个人带着东西闲聊呢。 苏长悦不知道这几个人叫什么,但看着眼熟,应该是赵家庄的人。 她挑了个稍微偏一点的位置坐下,开始教小石头学说话。 成效……聊胜于无吧。 原本不咋开口的孩子,现在好歹能“啊啊”回应两声。 不是哑巴就好。 ………… 等人们都买了东西回来,准备回程的时候,日头已经快要西斜了。 装的满满当当的马车,一共十多辆,说真的,也挺引人注目的。 但看看马车旁边几十个精壮汉子,还是很能震慑人的。 一直到离开太平镇,走出十多里路去,都平平安安的,没出什么事。 以赵毅为首的赵家人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越发警惕了几分。 赵毅更是带着五六个最孔武有力的壮汉,拿着雪亮的柴刀走在最前面。 等一队人回到赵家庄的时候,天色已经彻底黑了,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意外。 几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但赵毅依然没有放松。 他吩咐人,说是今天晚上必须加紧巡逻,篝火也点亮一些。 这些和苏长悦就没什么关系了,她跟赵春桃说了一声之后,便独自一人往山上走去。 天色虽然挺黑的,但这上下山的路她已经走了好几遍,走慢一些,不会出问题的。
第23章 逃荒路(20) 该买的东西都买了,粮食也有,苏长悦的日子顿时就规律起来。 上午,她带着小石头在山洞附近砍柴,如果发现粗细长短都合适的树,就砍回来晾着,给搭建棚屋做准备;还有一些大小合适的石头,也都先带回了山洞,堆放在洞口外面。 中午,在做饭的时候,她会教小石头说话,从刚开始的“啊啊啊”到现在,小石头已经能够勉强的吐出一个“嬷”的音来,进境可喜; 饭后午休一会儿,苏长悦就会去开荒——在山洞左侧不远,有一小段山坡很平整,石头也少,若是整理出来,大概能有三分地的样子。 苏长悦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才慢慢把上面的树木和杂草清理干净,如今正在往外捡石头。 就这么点地,种粮食肯定不行,但拿来种菜还是没问题的。 苏长悦也不打算精耕细作,纯粗放型管理就好,只要长出来的菜够两个人吃,她就不亏。 到了晚上,苏长悦也没闲着,她要先把棚屋的地基给挖出来。 就算她带着穿越宝典那三大神书,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她也不可能一下子全能起来,这个棚屋她不打算建造的太复杂了——复杂了她也做不到。 在苏长悦的设想中,从山洞入口所在的石壁开始,间隔五米,用树木和石头做两堵墙,就是棚屋的主体墙壁;棚屋的顶就用竹子来做,中间再用粗一些的树干当支撑,预防垮塌;最后一面墙,也就是棚屋的入口,等两边的墙壁和屋顶都搭建的差不多了,再最后处理。 除此之外,每隔三四天,她还会去赵家村一趟,跟赵春桃一起聊聊天,打听打听消息,顺便让小石头也见见外人。 就这样,等赵家村的人都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子,苏长悦的棚屋也有了个大体的轮廓,小石头能磕磕绊绊的喊“奶奶”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该过年了! 这一整个冬天都不怎么冷,就算是如今,水还没有结冰。 当然,也没有下雪。 清江的水位,好像又低了一点。 苏长悦找到的那个山泉,出水量也只有先前的一半不到。 难道要连旱三年吗? ………… 赵馨柔躺在暖暖的火炕上,手里捧着一碗甜丝丝的红糖水,小口小口的喝着。 总算是赶在大雪来临之前,把房子都建起来了。每一家都是先盖的正房,挤一挤所有人都能住下,至于厢房什么的,等以后再说吧,先安置下来。 毕竟,要不了多久,就要下雪了呢! 去年一冬没有下雪,天气也暖和,人们都害怕接着旱呢,谁能料到,就在刚开春时,气温骤降,鹅毛大雪连下了三天三夜呢? 雪化了之后,气温回升,一场接一场的雨就来了。 前世的这个时候,赵馨柔已经被卖到了南方,对北方的消息也只是偶尔听到了只言片语,不是那么清楚。 但大旱之后的洪水,还有随之而来的瘟疫,在南方也是赫赫有名的。 一向无所作为的朝廷,在得到瘟疫的消息之后,反应特别迅速,第一时间就派出兵马拦截流民,敢南下者,杀无赦! 平时可真没见过朝廷诸公如此同心协力呢! 把前世的回忆暂时抛之脑后,赵馨柔只求今生能平静安稳的度过。 有了她的提前预警,赵毅又很有领导能力,如今的赵家村,最起码每一家都有了能抵抗那场大雪的房子,有火炕,还囤积了足够的粮食和干柴,就算下了大雪也冻不着饿不着;赵家村的地势也高,就算清江发洪水也淹不到这里。 至于瘟疫,到时候只能是严格把守村子,不让外人进来了。 也不知道华神医如今在哪里游历,若是能请过来就好了。记得前世北方的瘟疫就是因为华神医公开了药方,这才遏制住的。 只可惜,前世她对医术没什么涉猎,也没记住那个活人无数的方子。 ………… 李三木家,也建起了两间正房,也有火炕,钱是赵毅先垫付的。 李三木和赵春桃,对赵毅一家那是感激涕零,时不时的就要跟李绪和李继这两个孩子说,要好好读书,要记得赵家的恩,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的给赵家效力。 以她们两个的眼力和见识,自然是想不到科举当官乃至乱世谋臣上去。 在他们看来,李绪和李继学出来之后,若是能在赵家当个管事,或是当个什么铺子的掌柜,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出息了。 和赵春桃一起,去赵毅家拜过年后,苏长悦就又回到了山上。 棚屋如今已经搭起来了,不好看,用来当围墙的木头也没彻底晾干,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形开裂,但用来遮风挡雨是足够的。 棚屋宽将近五米,长有六七米,门口开在东北角,是一个一米宽的厚重木栅栏。 棚屋内部,被苏长悦分成了两部分,靠近山洞口这边是一个灶台,灶台旁边还放着几个木桶和十几节粗大的竹子,专门用来装水;靠近门口的部分则是堆满了苏长悦带回来的干柴。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82 首页 上一页 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