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李自成顺利进占北京以后,其实应该立刻明白一个问题: 崇祯面临的威胁,他自己也会遇到——难道关外的满清会因为中原换了个皇帝,就此休养生息,刀枪入库了? 但李自成似乎并没有把满清当作下一步的主要决战对手。 在兵力部署上,李自成把大批大顺军的主力像撒豆子一样撒向了湖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围剿苟延残喘的明朝残留势力上。 而在北方,李自成向大同、真定等地都派遣了自己的亲信镇守,却唯独没有向重要的山海关派遣大顺政权的嫡系,而只是让之前投降过来的明朝总兵唐通镇守,麾下总共八千士兵。 事实上,他招吴三桂入京也并非明智之举。在吴三桂已经答应投降大顺的前提下,李自成应该立刻做好安抚工作,然后把这位抗清名将留在山海关,并且立刻派遣自己的嫡系亲信带领精锐人马前去协助。 要知道,即便吴三桂后来不“反水””,光凭唐通那八千人马,也是万万挡不住满清铁骑的。 从大顺政权入驻北京开始,李自成似乎完全没有把关外的清军当一回事——他似乎觉得他和满清素无恩怨,之前那都是明朝的事,和他这个新生政权是没有关系的。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满清早就想好要抓住机会,在这次中原的王朝更迭中分一杯大羹了——当然,他们没想到后来不是分了一杯羹,而是把整个锅都拿到手了。 在得知吴三桂出尔反尔之后,李自成是震惊的。 震惊之余,他一方面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亲自写信给儿子继续劝降,另一方面,他点上大将刘宗敏,亲率十万大军,于四月十三日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还有吴襄、明朝太子朱慈烺以及一干皇族。 可以推断,李自成是想“恩威并施”,一手打一手诱,彻底解决吴三桂事件的。 当时吴三桂的手里,加上山海关总兵高第的人马,一共只有五万人。 李自成觉得,这是一次十拿九稳的出征。 所以在大顺军开拔行至三河县的时候,李自成再一次因为轻敌而上当:他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说自己还是愿意投降的,请求李自成派使臣和他一起去山海关谈判。 于是,李自成派出了明朝降官王则尧作为使者跟随前往,而自己则放慢了行军速度——原本北京到山海关五日可达,大顺军走了八日。 等到了山海关下,李自成得知王则尧已经被关押了,吴三桂已绝无可能投降了。 李自成此时才知道一场大战已经无可避免,但他却依旧没想明白: 吴三桂为什么要拖延时间? 他在等谁? 6 在崇祯上吊自杀之后没多久,朝鲜国收到了一封自己使者的加急信。 那是驻清国首都沈阳的使者发回的信,信里写: “顷日九王(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由此可见,满清知道这次时机可贵,实际上是实行了全民总动员,准备入关“干一笔大的”——换句话说,即便是没有吴三桂,满清原本也是准备自己单干的。 而也就是在这时候,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一封“降书”——尽管名义上是“借兵”。 在信中,吴三桂称李自成是“流寇”,而自己是向多尔衮借兵,为崇祯皇帝报仇,一旦事成,“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事实上,以吴三桂一个边关总兵的职位,有什么资格许诺“裂土以酬”?大明朝连皇帝都没了,谁来拍板“裂土以酬”?当然,吴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投降的借口,听上去好听点的那种。 而多尔衮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在回信中热情鼓励,许诺 “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同样的,若只是我借兵帮你报仇,我有什么资格封你故土,升你藩王呢? 所以双方对对方底牌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点破罢了。 在回信之际,多尔衮知道机遇难得,立刻改变行军方向,下了死命令,全军直扑山海关。路上,再度接到了吴三桂的催命信件: “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四月二十一日晚上,满清主力骑兵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抵达距离山海关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此时,吴三桂已经与大顺军杀得天昏地暗。 而且,吴三桂快垮了。 7 李自成是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左右,开始对吴三桂发动进攻的。 当时李自成手下的十万大军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也饱受战争洗礼,且士气高昂,面对吴三桂麾下五万明朝最后的边关精锐,丝毫不怵,拼命冲杀。 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了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的部队已经出现了崩溃征兆,据守北翼城的一支部队已经向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 关键时刻,吴三桂亲自率领少量兵马和地方乡绅冲出关门,来到清军大营,请清军出战。 多尔衮之前一直在观察两军对垒。在已经抵达山海关后,他的心情反而不急了,而是愿意花上最后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吴三桂的忠诚度。 等到吴三桂灰头土脸,心急火燎地亲自到大帐前请求发兵的时候,多尔衮知道,这笔“买卖”应该是真的谈成了。 当时多尔衮除了留下两万人左右留守沈阳外,将八万左右的所有家当都带到了山海关——除了清军主力外,也包括了部分汉人和蒙人的军队。 在确定了吴三桂的诚意后,多尔衮随即命令八万整装待发的清军,分三路出击,直扑大顺军。 眼看即将胜利到手的大顺军,发现对面忽然出现了漫山遍野的清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关键是,李自成其实对此并没有做什么准备。 吴三桂手下的五万兵将加上多尔衮手下的八万精锐,面对已经激战一昼夜精疲力尽的十万大顺军,强弱形势顿时逆转。 在满清铁骑的呼啸冲击下,大顺军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被以逸待劳的清军冲破了阵线,军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受了伤。 一直在不远处高地上观看战局的李自成,眼看败局已定,只能下令收军,急速撤退。 清军借此一战,一举占据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山海关。 8 当大顺军撤退至永平府范家店(今唐山地区)的时候,李自成做了一件事。 他命人提出随行的吴三桂父亲吴襄,推出处斩。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返回北京,又下了一道命令: 将吴三桂一家三十四口全部处斩。 几乎是在同时,远在山海关,吴三桂率关辽军民正式降清,剃发留辫。 吴三桂本人,被封为“平西王”。 他个人命运齿轮的转动,最终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晚明有个大儒,叫朱之瑜,他曾对吴三桂有句评价,叫: “愚騃竖子,失于较计。” 仔细想想,吴三桂的这一生,真的是成也较计,败也较计。 北京城破,大顺掌权,按常理吴三桂作为一个边关总兵也没啥好较计的,随大流,投降就行。但他偏不,几番审时度势,决定还是开关放满清铁骑进来,让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决定不投降李自成之后,他闪电奔袭山海关——不是因为他对这座关口有多深的感情,而是他深知,要投降满清后获得尊重,那也是需要筹码的。 满清入关,进而夺取天下,吴三桂可以说是押对了宝(当然,他自己也是促成押宝成功的一部分),但满清对他还是存有戒心,只让他打击李自成残部。而吴三桂自己也乐得骑墙,暗地里和南明朝廷眉来眼去。 在荡平李自成余部以后,吴三桂眼看着满清在中原羽翼已成,心中有数,开始断绝与南明的往来,而是全心全意打击反清力量,包括征讨南明最后的残存势力,把永历帝押至昆明处死——他深知,此时除了表忠心,别无选择。 一番举动让清廷觉得吴三桂确实忠勇可嘉,最终让他坐镇云南。那是吴三桂一生的高光时刻,却也是衰败的开始。等到康熙决定“削三藩”的时候,吴三桂几经算计,最终决定扯起造反大旗。但有意思的是,他处心积虑提出的口号是“兴明讨虏”,从掐灭明朝残存血脉,又变成为明朝报仇雪恨了——也不讲究个逻辑自洽。 跪大明,跪大顺(名义上的),跪满清,所以有人戏谑吴三桂为“吴三跪”。吴三桂在最初做出决断的时候,未必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身后名是怎样的,但作为一个没有执着信念和理想的人,每一步,都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更替过多少朝代,其中清取明而代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可以说是在历代王朝更迭中排在前几位的大变动。 在这种惊天的大变动中,势必会出现一批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无论正反,无论忠奸。 而吴三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赵尔巽 主编 ) 2、《南明史》(顾诚,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3、《吴三桂纪略》(佚名) 4、《謏文续笔》(张怡,转引自《南明史》(顾诚,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5、《流寇志》(彭孙贻,转引自《南明史》(顾诚,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第210章 烈女 京城。 回京复命的李若琏和王世德找到了程府。 听说了她在朝堂上怒斥崇祯的事情,程宿刚刚从山海关赶回来。 一切都晚了。 李若琏神色复杂地交给他一柄金钗。 是在洛阳,送她的那把。 “她说,还君明珠。” 程宿有些站立不稳,颓然坐在椅子里。 阳光明媚,窗外摇曳的翠柳也沾染上黄鹂婉转的歌声。 “她要我们告诉你。”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他声音颤抖,面如死灰。 “还有别的吗?” 王世德皱眉:“没了。” “后来……她一直不说话,好像在想什么东西。” 选择沉入水底……是为什么? 王世德深深叹气:“她说,她怕脏,怕黑,怕土里的蜈蚣和蚯蚓。” 程宿失神地笑起来。 对,对。 她很怕那些爬虫,每次看到都吓得半死。 他的心脏抽疼。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 。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7 首页 上一页 1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