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地里就用摔稻机纯人工把稻子摔下来,谷子再挑回来院子里芦苇晒席上倒下晒干,稻谷不干没两天就会发芽,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谁也不敢马虎。 要晒稻,俞荷和龙龙被留下在家看,稻谷要半个时辰翻一遍,一遍下来热的人眼睛都睁不开。 八月初,最后算账一亩地能收400斤左右的湿稻谷,晒三天,大概能有三百斤,今年雨水好,十亩好田灌溉也好,俞家大概能收三千斤稻谷,三成交公粮,能剩两千斤。 家里所有花销都要从田里出,看着收得多,也不够全家十几口人吃一年。 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尝新米啦!” 村里俞成才家的四个土砻黑天白夜的转,也不够全村八十几户人碾米,土砻打米只碎稻壳,下来的米粒粒完整,风扇车上风两次下来,米粒干干净净,颗颗分明,亮晶晶,胖嘟嘟,好看又好吃。 舍不得钱的,就用石臼自己冲,虽然有碎米,但稻香味丝毫不减,只用水煮熟,一口口的甘甜软糯,没牙的老太太有口福了。 俞荷拿着小扫把,看着院子晒着的仓房里整理出来的二百斤陈稻谷,不自禁的咽口水,想吃米皮,米线,米粉,米豆腐......两只手都有点数不过来了。 这些米制吃食,最容易做的还是热米皮,水和洗干净的陈米一比一泡水5个小时,磨成米浆(适量的开水烫浆更劲道),上笼布蒸三分钟,趁热切成一指宽的宽面,浇上大料汁,辣椒油蒜汁,搅拌均匀,吃一口软糯香滑弹牙老少皆宜,那滋味吃一回得想半年。 新米不行,做的热米皮没韧劲,一咬就断,黏答答的一点不好吃。 俞有地夫妻就见小女儿对着陈稻流口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准是惦记着什么吃食呢! “改明儿给孩子们做点米糕。”收稻,晒稻,整地,栽种上红薯,种上过冬的萝卜白菜芥菜,一场农忙下来,俞有地又黑又瘦,一米七的个子,腰都有点佝偻,哪里还有一点读书人的样。 “八月十五中秋节,你不说家里也要做。到时候好好给你们补一补。” 李二娘笑着说,“俞荷的鸭子长得快,娘说明年多养点。没想到真让她给坚持下来了。”
第8章 白天鸭子吃草,晚上喂一顿俞荷和龙龙过家家做的什么草螺蛳蚯蚓稻壳麸皮骨粉饲料。 没想到歪打正着,鸭子不但没有吃病,长得还越来越重,家里的母鸡吃了饲料也能一天一个鸡蛋,婆婆现在把家里的鸡都交给俞荷和龙龙来养做了甩手掌柜。 “我闺女,随我。”俞有地得意的笑着说。俞荷夸口说要存钱买地,家里大人都悄悄看着呢。 “随你,随你。”李二娘笑着敷衍,心道俞荷身形长相随了婆婆,一双眼睛又大又圆,小小年纪一肚子的主意,性子只怕也是十成十随了婆婆的犟。 丈夫面善心软,每逢考试必是焦躁失眠,眼花手抖,寝食不安,和他一起拜师的妹夫考上了秀才,他也心无旁骛乐呵呵恭喜人家这多年,想到春风得意的李三娘两口子,李二娘心情一下低落。 “老大,老二,老三,这是三十斤新米,你们一家十斤,再用家里的米做什么吃食,你们自己看着办,商量好时间,换着去娘家上熟吧。” 马三面和老头村里碾米回来,特意在俞成才家土砻碾了三十斤,给三个儿媳妇准备回娘家送亲家。 村里一直都有新粮下来,出嫁女儿做好吃食送回娘家上熟的习俗。 新嫁进来的几家新媳妇都已经去娘家了,从三十年前嫁进来马三面没回过娘家,一来远,二来娘家爹娘已经去世,但每年都记得催三个儿媳妇回去尽孝。 “谢谢爹娘。”躲在屋里偷闲的唐大丫和赵娟欢天喜地出来,好话不要钱一样。 俞荷看看太阳,是时候去河边把鸭子赶回来了,往三婶屋里喊一声,龙龙飞快的应着,及拉着草鞋很快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小背篓和小镰刀。 “姐,走吧!” “阿娘,我们去赶鸭子,你记着收粮食。”俞荷少年老成的喊娘,肩膀上扛着五米长的竹竿,龙龙背着背篓走在她前面,两 个人说着话一起去河边。 “鸭饲料不多了,你舅家在赵坝村,你问问有没有各种不要的骨头,我们换回来作饲料。”俞荷一边给小堂弟派任务,心里也惦记着去县里舅舅家走亲戚。 白水县离白水镇有一百多里地,她长这么大,还没去过。 “邓爷爷,今天又上山采药了呀?”俞荷一看到邓三郎,小跑过来,热情的打招呼。 “是啊,你们两个又赶鸭子上架呢!”邓三郎看见活蹦乱跳的俞荷,心下喜欢,连声音都带笑。 “是啊是啊,等我的鸭子养好,送一只给您下酒。” “那好啊,等你做鸭肉,来找邓爷爷,我给你配几样中药,保证鸭肉做出来没有草腥味,只留馋哭人的肉香。” “邓爷爷医术高明,我相信你。”聊天目的达到,俞荷心满意足走了。 邓三郎乐呵呵回去,把俞荷的话当玩笑给媳妇说,夫妻俩乐呵呵夸俞荷嘴甜,把她说要送鸭子的话没当回事。 “俞荷这小丫头,有点学医的天赋在身,我教她的几十种常见草药,下回问,她不仅认识,连药效也能说个一二三,可惜是个女孩。” 三郎难得用认真的口吻和她说话,邓珏邓三嫂子神色一顿,接着,笑道:“小丫头聪明着呢,能得你个老狐狸赏识,将来不会差。我们老了,且看着吧,再别沾惹别人的因果。” “嗯。我们两个老骨头能活着,实属不易。”邓三郎嘴角上扬,眼神中难得露出一分得意。 俞荷和龙龙在老地方找到自家白胖的十八只鸭子,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忙着采长在水边,红杆杆开粉白色花的辣蓼花。 “呸呸呸,姐,这个草真的比辣椒还辣。”龙龙又忍不住尝了尝味道。 “那肯定。阿奶用这个草染布,阿爹说没有辣椒的古人用它做调料呢。碰上了,我们多采点,有大用。” 现在新米下来,阿奶会暂时放松警惕,把粮食看得没那么重,万一米饭做多了一碗,她的机会不就来了。 所以,现在先把甜酒曲制出来,而要做酒曲,糯米粉,麸皮,辣蓼花,三样必不可少。 摘够了辣蓼花,俞荷又拔了一背篓野油菜,回去上蒸笼蒸一遍,再晒成菜干保存。 龙龙吃过辣椒炒的菜干,很香很下饭,平时都帮忙晒。 夕阳西下,两小只才赶鸭子后院围栏里上架,回来洗手,正好饭点。 一碗香喷喷的洋芋控饭,怎么能少了灵魂坛子肉呢,俞荷把唯一的一片厚肉片留到最后吃。 龙龙看着姐姐碗里的肉,再看自己碗里光秃秃的米饭,嘴巴里一下没了味儿。 “儿子,快吃,大家都等你刷碗。”赵娟给他夹了一块子酸泡菜,笑着说:“大嫂,要不,后天你和大哥先去县里,我们和二嫂等你们回来,反正我们家就在镇上,就算走路也不远。” 李二娘看了俞有地一眼,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后天去县里走亲戚。 提起李二娘娘家,马三面立刻拉下脸来,老俞头小声劝她,俞荷也看到奶奶骤变的脸色,扫了一眼父母,低头继续吃饭,大人的事,她还是少掺和。 “俞荷,俞梅,后天叫上成文,我们一家去县里走亲戚。”俞有地饭后和院子里跳方格的俞梅俞荷说。 “阿爹,真的吗?我们都去,会不会不太好,让俞荷去吧,我留在家里。” 俞梅今年过年跟着父母去过舅舅家,外公7年前去世,外婆健在,两个舅舅舅妈生了八个孩子,十三口人挤在一个四尺见方的四合院里,窄边的人屋里坐都没地方坐。 两个舅妈口舌利害,外婆是个软性子见人就笑。两个舅妈当家做主,就差当面嘲笑阿娘找了个乡下人。 俞梅坚决不去,相反,俞荷心里期盼着后天能快点到。 李二娘厨艺很好,第二天早上就开始蒸方糕,米粉过筛,蒸熟,加水和好中间放上馅料,再次上锅蒸,出过就是米香浓郁的方糕,一出锅稍微放凉,赶紧给围着锅边的俞荷和龙龙,一人切了巴掌大块。 “好吃的。”俞荷吃了一口,眉开眼笑。 “要是有红糖,或红枣馅,猪油,做出来就更好吃了。”李二娘也给自己切了一小块,尝了尝味道,糖还是放的太少了,味道有点淡。 “阿娘,已经很好吃。等我以后挣到钱,做红枣馅给你和阿奶吃。” 马三面厨房门进来了。 “今年的米怎么样?” “软糯甘甜。娘,你吃一块尝尝。”李二娘赶紧给婆婆切了一大块放在碟子里,知道她会拿去和公公分着吃。 “等中午饭后,你们三个来正房拿钱,买点酒水和点心。” 马三面端着碟子走了。 俞荷的眼睛波灵波灵闪着光,脑子里都是钱钱钱,娘带她去走亲戚,外婆会不会给她红包?哪怕给个十文二十文也好。听说姨父在县里开私塾,会不会出手更阔绰一点呢。 马三面给每个儿媳妇一百文钱,李二娘见俞荷看到钱就走不动路,等两个妯娌走了,给她3文,说是明天走亲戚她喜欢什么就可以买,乐得俞荷抱着阿娘的手连连讨乖。 “个孙猴子,来,祖母也给你几个卖鸡蛋的钱。”马三面怀里掏出一个绣花蓝色锦缎的荷包,从里面数了五个钱递给俞荷。 “谢谢阿奶,等我赚了钱,给你买银簪。” 欧耶,八文钱能买四块豆腐,应该也能买到两三根大骨头。 “阿娘,你给我做个小荷包。”俞荷央求着李二娘给她做荷包。 马三面打发她们回去,她要午睡了。
第9章 等晚上龙龙回来,马三面也给他五文钱,喜得小家伙笑成了眯缝眼。 等他拿着钱宝贝的回屋,这钱就被赵娟收起来了,俞荷来找他借,迟了一步。 白水县从白水镇往北走,只有陆路,大清早起来俞有地就给花脸牛再次添好草料,又用厚厚的稻草铺平架子车,吃过早饭,一家五口拿上走亲戚的礼,朝县城出发。 俞梅本来不愿意去,临走了又要去,所以是一家五口没错。 俞荷低头看看身上的蓝布白花小褂,蓝色的裤子,绣花鞋,摸摸两个包包头,抿嘴偷笑,她现在——名副其实一个五岁小村姑。 再看姐姐俞梅,就不同了,她穿着一身粉色的斜襟上衣,搭配一个同色绣花罗裙和裤子,头上扎着两个顺耳的小辫,余下的头发顺着肩背披下来,长相甜美,坐姿优雅,妥妥的一枚小淑女。 阿娘也仔细打扮了,换了一身湘妃色罗裙,浓黑的头发梳起,在脑后挽一个髻,眉眼里透着说不出的愉悦。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66 首页 上一页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