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有些疑惑,钟绍京到底是属于哪方的人? 她随即翻开婉儿手侧的唐史,很快理清钟绍京的任职轨迹。 从钟绍京任职轨迹看,他在唐隆政变后,被李隆基大封特封,官拜中书令,封越国公,但很快被李旦贬出去。 李隆基当皇帝后又召回来,但没多久又被贬黜外地,这之后李隆基仿佛就忘了这个人。 直到开元十五年,钟绍京哭着哀求李隆基,言辞提到当年政变之事,李隆基感念旧情,才让钟绍京留在了京城当官,安享晚年。 太平公主又想起《出师颂》是她从宫中府库得来的,此前一直在宫中。 如果是先天政变她失败后画作流落出去,钟绍京那时根本不在长安,不可能是那个时间。 另,钟绍京此人承袭家中书法,写的一手好字,酷爱收藏,确实有可能是唐隆政变前,她拿这副画让崇简结交钟绍京。 如果钟绍京真是自己拉拢来的,他后来坚定投靠李隆基,可真是…… 太平公主长叹一口气,人心易变。 中宗时,皇宫里 李显写下天幕说的这几个人的名字。 上官婉儿的拟诏权,薛崇简的武库权,钟绍京熟悉皇宫路线,还有李隆基拉拢的禁军。 还有个当过皇帝,有一定威望的弟弟李旦,及能整合武家势力的妹妹太平,身份优势明显。 李显头疼的按了按太阳穴,皇宫都成筛子了,这些人政变不成功才奇怪。 越想越头疼,李显下令让看守几人的禁军又增加了一倍不止。 【再说说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死亡这件事,上官婉儿一死,太平公主在中枢决策部门就少了一个最有力的同盟,还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拟诏权。 李隆基控制皇宫后,让刘幽求写了百余道诏书,给自己加封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控制了北军和马匹。 自己的四个兄弟也分别封为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控制住禁军。 手下的刘幽求等亲信全部升官,进入宰相队列,控制朝堂。 不属于自己的人,通通都贬官外放,被贬的人多数都是修文馆的人,修文馆馆主又是上官婉儿,从这里也能看出,上官婉儿当晚的死必有蹊跷。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一道诏令是“罢诸公主府官”。 什么意思?这是直接拿走太平公主的势力啊。 为何一同参与政变,太平公主却被罢停开府权力呢?势力不仅没有得到增长,反而被合作者李隆基削弱? 直到太平公主帮助亲哥李旦登基,她才从李旦那里重新拿回开府权。 再试想一下,如果当晚上官婉儿还活着,会允许“罢公主府官”这样不利于太平公主的诏书么。 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合作可能在唐隆政变当晚就破裂了。 很有可能,李隆基和上官婉儿当晚在宫内发生过争执,等到李隆基因为利益杀了上官婉儿后,他就知道再也无法和姑姑太平公主合作,遂开始罢公主府官,削弱太平公主势力,又不断下诏书给自己加官进爵,做好合作决裂后对抗的准备。 还有上官婉儿的身后事同样是疑点重重。 太平公主为其整理文集二十卷,让朝廷为婉儿追复昭容,谥日惠文,墓葬是高规格的五天井墓,还请文坛大手笔张说写碑铭和文集序,哀荣至极。 可是,墓葬里的陪葬品却普普通通,壁画粗糙,仅停灵两月就仓促下葬,完全与五天井大墓规格不符,太平公主那么有钱,不可能吝啬至交好友的墓葬修建。 甚至在太平公主死后,墓葬还遭到官方“斫棺曝尸”的毁墓行为。 这样人前极尽风光,人后寒酸凄惨的身后事境况对比太明显,不合常理。】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听到这里,太平公主自己也很疑惑,是有什么意外发生吗? 可是,是什么样的意外,才让自己放弃处理好婉儿的身后事呢? 最难的收集文集,追赠谥号的事情都做了,没道理在最后几步下葬的流程草草了事。 安乐公主眉头一挑,状似惊讶道:“会不会是姑姑只想做给活人看,利用上官昭容的事情和李三郎争斗。” 言外之意,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的死毫无动容,拿好友的死做文章。 太平公主忍住想抽人的手,面笑皮不笑道:“裹儿,你可以不说话的。” 上官婉儿作为“当事人”说话了,“一定是有更紧急的事情发生,死后能恢复名誉我就很高兴了,墓葬品壁画等器物都不重要。” 眼见上官婉儿都不在乎,安乐公主没趣地翻了个白眼,是她多嘴了。 太平公主笑着看了一眼婉儿,但心里还是惊疑不安,是什么的事情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呢? 【上官婉儿下葬于八月二十四日,时间往回倒几天,在八月二十一日,我们会发现,太平公主还有一个亲人突然病逝在外地。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次女,万泉县主,十一岁嫁于豆卢氏。 万泉县主的神道碑上记载,她能出入宫廷,还在司殿省担任奉御。至景龙四年,又以奉御出使丹、延二州刺史。 这里可能是万泉县主独自担任刺史,也可能是随丈夫豆卢氏一同出任刺史。 而且,豆卢氏家族有一位豆卢贵妃,曾抚养过李隆基,关系甚密。 万泉县主的死,会是豆卢氏家族递交给李隆基的投名状吗? 短时间内,两个亲人死亡,太平公主可能无暇顾及两场丧事,所以上官婉儿的下葬才十分仓促。】 唐中宗时,万泉县主家中。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亡时间,万泉县主大惊。 天幕说她突然病逝?!病逝就罢了,死亡时间还如此巧合。 极度心惊下,万泉县主思绪纷纷,直觉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她立刻吩咐下人备车马,要去母亲府上。 镇国公主府上 不仅万泉县主大惊,听见女儿死亡消息的太平公主也一阵心悸,她的女儿死了? 按照天幕所说,她的女儿才二十四岁就急病去世了,这不应该! 外祖母杨氏,母亲则天陛下,还有她自己的身体都很健康,万泉怎么可能突然就得了急病。 “有问题,一定有问题!万泉好好地怎么会突然病死呢?” 死亡时间还和婉儿的下葬时间那么近,这种巧合,让太平公主愤怒无比,猜疑层层叠叠落到李隆基身上。 坐在一旁的上官婉儿也觉得有一丝奇怪,豆卢家确实有一位豆卢贵妃,曾抚养过幼年时的李隆基。 豆卢家在这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相王府上 李隆基擦汗的帕子都湿透了,上官婉儿的死还没完事,怎么又死了一位表妹。 没事的,没事的,李隆基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安慰,只是巧合罢了,不能毫无根据地怪到他身上。 同样地,太平公主冷静下来后,也发觉自己所做的都是猜测,万泉的死没有足够的证据归咎到任何人头上。 不过还有机会,万县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太平公主紧盯着天幕,未来的事情现在都已知晓,接下来,她不会再让身边人出任何意外。
第63章 武周 想起孙女的面孔,武曌起了一丝怜惜,这个孙女的万泉封号还是她给的,没想到去世的这么突然。 还有女儿太平,她的一生是在不断失去,从薛绍开始,到婉儿的死,万泉的死,几个亲友都走在了她前头。 武曌此时很是不满,尤其是对两个儿子,连自己的妹妹都护不住,无能。 【以上说这么多,也是为接下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姑侄斗法做铺垫,两个人能走到反目成仇,不死不休的理由实在是太充足了。 本来是两个人的合作,结果功劳都是李隆基一个人的,自己的好友上官婉儿死了,自己的开府权力被收回,太平公主能不生气么,恐怕气得都想把李隆基大卸八块。 说起来,太平公主还真是挺忙的,被侄子侄女多次碰瓷。 李显在位时,侄女安乐公主一党诬陷她参与了李重俊政变,后期又各树朋党,互相争斗。 李旦在位时更忙,先和侄子李隆基一起合作政变被坑;后又被哥哥安排迁居到蒲州,远离京都。 太平公主想办法回来后,又和李隆基针锋相对。】 唐中宗时 见天幕又提到了她和姑姑的争斗,安乐公主心里还记着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李隆基,眯眼笑了笑,带着歉意道:“以前是侄女不好,多有冒犯,姑姑多担待一下。” 她想得明白,不管如何,当前任务是不能把太平公主推到李隆基和相王那边去,先说两句好话缓和一下她和姑姑的关系。 太平公主没好气道,“知道就好,知错能改更好。” 人真是变得快,李裹儿能把嚣张劲收起来,真罕见。 【李旦当皇帝时,史书写矛盾双方主要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但其实,这个阶段的政斗有三个人,表面上最大的矛盾是姑侄之间,但根本矛盾还是李旦和李隆基父子之间的皇位之争。 大唐的传统就是:皇帝和太子之间只能赢一个,要么废太子,要么封太上皇,再过分一点,新皇帝可以直接送太上皇升仙。 李隆基是肯定想要皇位的,唐隆政变时就想独占功劳,给自己积累筹码。当然,人家这叫万一失败了,不想牵连父亲,多体谅! 政变成功当晚,有人问“何不早立相王”时,李隆基说,我爹性子恬淡,不想当皇帝,即使有天下,也会禅让给别人。 但在太平公主等人拥护下,李隆基口中不想当皇帝的相王,经过三让三辞坐上了皇帝宝座。 那么,李旦真的不想当皇帝吗? 肯定是想的,不然也不会顺水推舟,在众人拥护下,接受李重茂的禅让,荣登大宝了。】 唐中宗时 李显翻了个白眼,鬼才信李旦不想当皇帝,一有机会,他比谁都积极。 两次!整整两次,李旦都从他手上把皇位抢过去,真是不要脸,真就命好是吧! 第一次,裴炎带兵逼宫,从他手上把皇位抢走。 第二次,李三郎和太平合作,李旦登基,这次从他儿子重茂手上抢走皇位。 还有神龙政变一事,李旦可是主动参与其中的主谋之一,还能教出李隆基这样野心勃勃的好儿子。 总之,李显是一万个不信李旦不想当皇帝。 相王府上 李旦斜眼看着李隆基,“三郎,这种掉头的大事也不告诉你爹一声,你可真贴心。” 李隆基面露悲色,语气沉痛道:“阿耶怀疑我?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吗?我们想想当下怎么脱困好吗?” 李旦沉默了,确实,现在说什么都没用,还是想想怎么打消他三哥的疑心。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