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整个睿宗朝的势力关系就是: 李旦利用太平公主,让其和儿子李隆基互相制衡,玩一下君王的平衡之术。 太平公主利用李旦,和李隆基作斗争,达到为自己争权和复仇的目的。 李隆基最有野心,想干掉父亲和姑姑,自己掌握实权,毕竟没有不想独掌大权的皇帝。 而这场斗争的决胜关键点在李旦那里,也就是掌握废立生杀大权的皇帝。 武则天能随随便便废掉两个儿子的皇位,太平公主绝对没有权力废侄子的皇位。 都说三角形是稳定结构,现在有三股势力交错,看起来好像还挺好的,但架不住李旦是个大摆锤啊,摇摆不定,一有问题就想拔腿跑路。 前期,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整体上势均力敌,有来有回,哪怕太平公主被迁移蒲州,也有办法让李隆基主动提出请姑姑回来。 还有李旦也发现自己把妹妹迁出去后,搞不定*儿子了,被李隆基逼的不断放权,他也也盼着太平公主赶紧回来。 回京后的太平公主主动出击,利用李旦,达成了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的成就,还有两个羽林军将军听命,这个配置比太子还厉害。 这段时间,李隆基的日子一定很难捱,有人投诚李隆基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武周 武曌脸上露出笑,她对太平的行为终于满意了一点。 唐隆政变时的情况听着太糟心,现在这样就很不错,凡事都要争取才对。 【但李旦开始自作聪明了,他觉得妹妹的权势过于强,于是开始加强儿子李隆基。 在一次彗星出现时,太平公主提醒李旦,李隆基可能有政变之心,但李旦直接退缩了,借天意之名,直接传位给李隆基,任凭太平公主怎么劝都不听。 要不怎么说人家才是亲父子呢,太平公主作为妹妹,终究只是个外人罢了。 当李旦退位时,太平公主就已经输了一半,李隆基拥有皇帝的身份后,打击姑姑太平公主不要太轻松。做太子时是臣子,还得用计一步步谋略,当皇帝时,只要下一道诏书,谁敢不从?】 果然,李隆基七一二年八月登基不久,就有人说太平公主要谋反,请速诛杀。但没诛杀成功,事情泄露后,李旦震怒,李隆基流放了献计诛杀的手下。 此事一出,李旦终于反应过来了,脑子转过弯后又有点后悔了,在各方劝说下,李旦想要废帝,于是他下令让当皇帝的李隆基巡边。】 唐高宗时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李治看得紧张,心里不想儿孙厮杀,“就不能退下来吗?做个富贵闲人也好。” 一旁的武媚娘没说话,瞥了一眼李治,哪有那么容易退,雉奴自己白捡个皇位,是忘了自己的几个哥哥,尤其是吴王怎么死的了? 急流勇退是随随便便就能退的吗? 太平在朝内依附众多,在宫外声望斐然,权势直逼皇帝,俨然是那个时代的“权臣”,与皇帝是针尖对麦芒之势。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李隆基不会放虎归山。 依附太平的人,也不会支持她隐退。 此时若退,那真是引颈就戮了。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巡边?看来四哥李旦还念一点兄妹情,太平公主哽住的气顺了一点。 皇帝一般都坐镇中央,居中节制,很少外出,出去收益小,风险高。 除了一些能征善战的开国皇帝,继位者很少无缘无故离开京都。 若是真能让李隆基出去巡边就好了,有无数种法子让他回不来。 【但是,七一三年一月,巡边改期,李隆基多了一段时间喘口气,改期的原因不知道是为什么,李隆基让兵士各回各家,约定八月再来,继续巡边。 但未等到八月。 六月时,李隆基的拥护者急了,纷纷劝说李隆基速速行动。 他们当然急了,毕竟再不行动,等到八月份李隆基就要去巡边了,那时候李旦废掉李隆基就是一纸诏书的事情,甚至李隆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个问题,跟着李隆基干活的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于是,王珺多次劝言;张说献上佩刀以示决心;崔日用献计——太平谋逆,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不得不说,这些支持李隆基的男性真的很团结,要下手就是下死手,李旦和太平公主还在用计谋划呢,李隆基这里已经想着直接掀桌子杀人一了百了。 此时,李隆基犹豫了一秒,担心惊动到太上皇李旦,但史书这个说法可信度太低。 而且李隆基只担心会冲撞到李旦,丝毫不在意杀姑姑会有什么骂名。】 唐太宗时 熟悉政变的李世民发现一个重点,忍不住嘶了一声,“先定北军?” 这皇帝当的有点危险啊,禁军居然不归自己管! 又忧心了一秒后,随即摆平心态无所谓了,谁有能力谁就上吧。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反正这两个都是李家的子孙。 西汉 吕雉听得直皱眉头,宗室确实是个麻烦,必须让刘盈好好活着,至少多生几个孩子。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冷笑一声,她顿觉自己真是太仁慈了。 早该知道,皇室哪有亲情可言,人人都为了一个皇位,争的头破血流,无情最是帝王家。 【七月,甲子日,有人告发太平公主欲谋反,李隆基迅速按计划行动,先斩杀太平公主阵营的两个将军,先定北军,随后诛杀几个宰相,完成斩首行动。 那在李隆基大杀特杀的时候,李旦这个皇帝再做什么呢? 李旦他登上了门楼。 李旦的本纪没有说明他为何登上门楼,但政变参与者郭元振的行状上写了:宫城大乱……睿宗闻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 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也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新唐书陆象先传》“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 《旧唐书王琚传》“睿宗恐宫中有变,御承天门,号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
第64章 【提取关键词:“恐宫中有变,御承天门”、“助朕者留,不者去”、“令南衙兵士以备非常”、“将欲投于楼下”。 情况明晰了,原来是被儿子逼上门楼的。 李旦不想束手就擒交权,他想要召集南衙士兵做反抗,但注定无法成功。 因为陪他一起登上门楼,能号令南衙士兵、掌管朔方军的郭元振投靠了李隆基,上门楼是看住李旦别跳楼的,万一真跳下去,在史书留下一笔‘太上皇投于城下’,那可太难看了。 李旦被困在门楼上没有支援,李隆基则在杀完几个宰相后,大摇大摆,浑身带血地登上承天门楼,不知道和李旦说了什么,但用脚指头想也不是什么好话。 如果真是好话,那史书不得大书特书一番父慈子孝。 父子“友好交流”的第二天,李旦就下令所有大权移交李隆基,自己移居百福殿。】 唐中宗时 李显大笑一声,“好一个父慈子孝。” 被亲儿子逼上门楼,差点跳下去,弟弟李旦和侄子李隆基也不是一条心啊。 看别人笑话的李显大概是忘了,他自己也因为儿子李崇俊带兵政变,被逼得在宫里大逃亡。 大唐,天宝年间 此时的李隆基懵了,怎么回事? 他都没往史书里写这件事,后世人还能从行状里拼凑,非得探究到底不可吗?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在做什么呢? 史书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 李隆基甚至都没派兵搜捕太平公主,他控制住李旦,完成权力交接后就已经大获全胜了,直接等着太平公主自己回来。 很是嚣张,什么阳谋阴谋,都不如手里有刀好使。 成王败寇,时局转瞬逆转。 在出逃的那三日,太平公主在想什么呢? 她会在佛前祈愿重来吗? 如果太平公主再狠心果断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猛地一拍桌子,“李三郎,这次不会再放过你了。” 呵,李旦和李隆基都想要个父子和睦的好名声,一边利用她,一边背刺她。 她看错四哥李旦了,他在承天门楼退缩的时候,有想过自己该怎么办吗? 他们父子才是最亲的,她算什么呢。 太平公主目光深邃,对韦后和安乐公主道,“合作吗?” 上官婉儿自是不用问,她点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韦后自无不可,点头道:“自然。” 安乐公主同样应声,“好啊,姑姑,过往的事还请姑姑见谅,待解决李隆基后,任打任骂都随姑姑。” 这会,万泉县主终于赶来,母亲死讯和自己的死讯叠加在一起,眼泪簌簌往下掉。 她穿过几道门廊,扑进太平公主怀里,带着几分泣音道:“阿娘,杀了李三郎!” 在女儿面前,太平公主的面色缓和几分,“放心,一切都交给阿娘,万泉不要害怕。” 万泉县主努力平静下来,坐直了身,“我不想回豆卢氏了。”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她现在都不想回去了,只想陪在阿娘身边。 “好,回家来陪阿娘,”太平公主摸了摸女儿的眼角,心疼的擦拭掉女儿脸颊上的泪珠。 【那么,本来占优势的太平公主为什么会输呢? 她有李旦的帮助,还有五个宰相、两个将军,还有朝中其他官员的支持,以及武攸暨代表的武家势力,这优势够大了,可还是落得自尽身死的结局,为什么呢? 接下来,复盘一下当时的情况。】 太平公主眼前一亮,天幕要复盘此事? 有意思,天幕会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太平公主的对手李隆基阴险狠辣。 当李隆基发现自己玩计谋玩不过后,他选择掀桌子,发动政变杀死对方。 棋盘之内你厉害,但棋盘之外可得比一比谁更心狠手辣了,太平公主比起李隆基还是心善了。 看看李隆基这次政变的表现: 首先行动很保密,消息控制的好,总结了先前刚登基时构陷失败的经验。先天政变时,李隆基只取闲廐马及家人三百余人,率亲信十数人。 这里注意了,一个皇帝!要平叛“谋反”,居然是带着三百多“家人”,和十余“亲信”,连禁军都不敢用。 侧面说明,太平公主真的有实力,利用李旦把李隆基逼到一个皇帝要自己发动政变,才能掌权。 其次,李隆基具体行动的任务安排也很明确。 先斩首听命太平公主的两个将军,镇住北军,然后再斩首几个宰相。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