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听话的或斩首,或流放就是了。 最后控制太上皇,这是最关键一步。只要掌握大权,一切都不是问题,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唐中宗时 相王府上,李隆基脸色发白,这是把他那时候的计划公之于众! 就算现在的他不担心,但那个时间点的自己是要完了。 镇国公主府上,太平公主一字一句分析侄子的操作,还是有机会的,只要再谨慎些,再狠一些就好了,把所有危险都扼杀在萌芽时。 【第二,太平公主的身份不占优势,镇国公主的封号能和太子齐平,但绝对赶不上皇帝的名份。 李隆基身为皇帝,始终会有人自动靠拢,保持中立的也能看作是支持李隆基。 那有人主动靠拢太平公主吗? 话不能说死,有,但肯定不多。 首先,男人因为“不欲事女主”、“三纲五常”等原因很少会主动靠拢。 太平公主想拉拢崔湜当宰相,还得附带提拔一个不听话的陆象先。 那女人呢? 很难说,现有的一些唐代夫人的墓志铭,表达出了不支持女主的倾向。 比如:神龙政变中,桓彦范的母亲鼓励儿子,放手去做,去推翻武则天。还有一位李氏夫人让几个儿子不要忘了李唐,别去效忠武周。 这里真的很惋惜上官婉儿之死,她的死,是对太平公主的重创,女官还是太少了,有辅佐之能的更少。 更无奈的是,因为太平公主代表了武家势力,导致一些反武势力、和被武三思迫害过的人都坚定支持李隆基。】 武周 武曌动怒了,天幕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针对她的,怎能不让人生气。 改江山易,变人心难。 她可算是懂天幕说外国女皇时,为什么重点强调了思想启蒙和资本主义萌芽。看来,思想的改变要尽快提上日程,必须推进女校在武周各地建设发展。 至于经济,后世的许多先进事物还不能照搬到武周用,但一些农书、技术手册、医书等工具书,可以先张贴告知于民。 西汉 吕雉想起了许负所写的大汉建设章程,有一条是请诸子百家入官学为师。 是的,现在还有诸子百家,虽然没落了,但诸家思想还有后人。 现下看来,改变思想确实很重要,吕雉毫不犹豫批准了这一条章程。 北宋 刘娥不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都是一样的难,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名份确实是个问题,掌握大权讲究个名正言顺,太平公主的身份缺少一分法理正统性。 她最有可能当皇帝的时机,一定是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以武则天女儿的身份继承皇位,不是李家的女儿,不是武家的媳妇,就只是以武曌的女儿身份继承武则天的皇位。 李显、李旦、李隆基时期,这几个男人都有儿子,怎么也轮不到太平公主这个妹妹/姑姑。 从公主身份上看,太平公主是李唐封的镇国公主。按宗法制,公主天生没有继承权,太平公主想当皇帝,那就真得政变了。 其实,若是这四个人能合作就好了,韦皇后的身份,安乐公主的野心,上官婉儿的政治才能,太平公主的沉稳谨慎。 若是这些条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下一个“武则天”。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太平公主审视着天幕,心中一片无奈,千年的思想禁锢和洗脑,真的是太难改变了。 她也大概明白天幕先前提到的那个句话了——她的步步紧逼,确实变相帮李隆基完成了集权。 上官婉儿,“公主无须担心,只要我掌管诏书草拟一天,我们就不会输。” 天幕提到的那些官员的夫人,她并不放在心上,固有的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还是新培养一些人才更方便,没有人靠拢,那就培养人。 韦皇后饮下一口茶,深思熟虑后,释放出诚意,“婉儿,我有意办一个女子官学,她们学成后,我想让她们到各个州县去,你可愿帮我。” 直接插手朝堂引起的反抗过大,韦皇后想从小处着手试试。 “皇后想的周到,婉儿定全力协助,”韦皇后的提议,正中上官婉儿心中所想,她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则天陛下留下了许多女官,第一批官员很快就能培养出来。 韦皇后眼里盛满笑意,果然这样的合作状态才对,先前互相为敌的境况太糟糕了。 闻言,太平公主眼里闪出一抹亮光,“朝堂上由我来,不能是他们的一言堂,而且我在前面顶着,你们的计划应该会更好实施。”
第65章 说完这句,太平公主直视着韦皇后,目光坚定,“我要上朝议政。” 韦皇后是个聪明人,点头道,“显郎那里,我会说服他,剩下的要靠公主自己。” 韦皇后现在不怕太平公主势力大,她本来就想让自己的女儿也能上朝议政,现在有太平公主打头阵,那是再好不过了。 “明白,”太平公主心里有七成把握成功,她在朝中有几分势力,李显松口后,官员的压力她会自己解决。 “另外,我名下的产业庄园田铺,从今天开始,会借鉴一下后世的经营制度,多招收女工。” 韦皇后顿觉这也很重要,表达了支持,决定让韦家的产业也效仿。 一眨眼的功夫,安乐公主看着几人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心里生出几分着急。 比心境和阅历,她现在还达不到上官和姑姑的境界,她阿娘也比她稍厉害一点,年龄就这在这里摆着,她们经的事比自己多。 要不她干脆试试武? 天幕也说了:什么阳谋阴谋,都不如手里有刀好使。 决定了,她从武!她们李家就有一位平阳昭公主战功卓著,她肯定也能成功! 问就是祖上血脉优秀,武德充沛,大唐公主可不是绣花的。 【更多太平公主为何失败的原因就不讨论了,历史不能重来,而且关于太平公主的史料也不多,上面说的只言片语也是从零碎的史料中拼凑,还有一些是猜测之言。 遗憾的是,太平公主也没有留下名字,她死后,红妆时代也随之结束。 论品行,太平公主有情有义,她对李唐,上官婉儿,薛绍,李旦,都做到了仁至义尽。甚至是背叛她的薛崇简,太平公主也只是抽鞭子打几顿,都没有要薛崇简的命。 反观李隆基,废共患难的结发妻子,一日杀三子,强抢儿媳,马嵬坡死杨贵妃。最不可饶恕的是他在安史之乱中的操作,临阵杀将,弃城逃跑,抛弃了百姓,丢下了祖宗宗庙。 论政治素养,太平公主史书盖章的沉敏多权略,甚至能逼得李隆基一个皇帝要发动政变保护自己,可见她的能力差不了哪里去。】 大唐,李世民沉默看着天幕,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的行为,他一个都不能忍,弃城逃跑,更是开了个坏头。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九逃,国都六陷,只要一想到大唐后来发生的事情,李世民就心烧得慌,九次逃跑!那就意味着九次抛下万民。国度六陷,这更惨烈了,宗庙都让人家给烧了。 西汉 “太可惜了,”吕雉感慨一声。 若是在武周一朝,太平公主可以做个守成之君,上官婉儿做肱股之臣。她现在有点羡慕武则天,有现成的女儿和女官可以用。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李隆基的操作,看看李隆基是怎么赶尽杀绝的。 李隆基的一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赌赢了就是开元盛世,输了就是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确实是大唐顶峰,但这盛世又不是平地起高楼,左脚踩右脚造就出来的盛世,前面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治的永徽之治,还有武则天武周打下的基础。 开元年间,李隆基五次跑到洛阳就食,洛阳曾经是谁的首都就不说了,李隆基去的挺安心。 还有开元四名相里的姚崇,张说,宋璟,这三个都是武则天时期培养的大臣。 姚崇在武则天时就干宰相的活,但还排不到前头,狄仁杰才是头号宰相。 张说,宋璟是中书舍人,在武则天时期就是个预备役,更排不到前头。 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武举是武则天所始创的选拔武将的考试。 而李隆基自己提拔的李林甫,杨国忠,这就是两个大奸臣,一个口蜜腹剑的能臣奸相,一个身兼四十余官职的奸臣贪相。 这么一看,都说李治吃他爹李世民的老本,李隆基也没少吃奶奶武则天的老本啊,洛阳是要去的,留下的人才也好用。 照单全用就罢了,还要不择手段打压参政女性。 李隆基对斗了三年的姑姑太平公主毫不念旧情,未对其下葬安置,还把和太平公主有关系的薛绍、武攸暨、上官婉儿的墓全部官方毁墓。 他对武则天和武周留下的痕迹也进行毫不留情的抹除,拆除洛阳明堂,融毁天枢。 将《大云经》《宝雨经》设为禁书,禁止人提起佛教转世谶言,从一切意义上消除武则天登基依靠的佛教典籍。 还废除武则天造的文字。 又把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祈福修建的罔极寺改为“兴唐寺”,在寺内设立圣容院,安放上自己的真容画像,供万民朝礼。 这个操作是会恶心人的,太平公主给自己母亲修建的祈福寺庙,李隆基偏把自己的画像放进去。 甚至还在史书上抹除了“武周律”,律法是最能体现一个朝代文明程度和统治者思想的遗产。 武则天建立武周,她自己就提过建言十二事,不可能不新修律法,但史书上还真就没有记载。 不过在千年后,一位学者从一则武周王朝的墓志铭上发现了武周修律的记载,所以“武周律”是肯定存在的。 有时候不能说武则天做的不好,她本来就是古人,有时代局限性,而且李隆基活的太久了,他有足够的时间抹除一切。 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争了一辈子直接白干。她们掌权,只是想要一个你有的,我也要有的平等。 但是,等李隆基一上台,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我的,通通颠覆,全部抹杀。】 唐中宗时期 李旦是安国相王,即使被打压多年,他仍有属于自己的实力。且李显犹豫软弱的性子早和朝臣达成了妥协,大臣们哪管你李家皇位争夺的事情,重要的是别牵连到他们。 相王府上,听着府外不断增兵的声音,李隆基心里火烧火燎的,他猛然起身向外走去,李旦皱着眉头问:“你做什么去?现在外面都是官兵,不要轻举妄动。”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