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字一句地叮嘱着尉迟诗桃,恨不得将自己的叮嘱,一个字一个字,刻入妹妹心上。 在家里,沉迷书本是好事,在亲人面前痴迷也没什么,她身为姐姐,自会照顾她。 可在陛下面前,在同僚面前,还这样做得话,很容易担上不敬圣上的罪名,同僚也会排挤她。 尉迟诗怡想到那场景,就心疼极了。 “表姐说得没错,诗桃,你一定要好好的,我和表姐不求你日后平步青云,在官场上给予我们助力,只求你平平安安的。” 杨瑾瑶也少见的轻言细语起来。 尉迟诗桃重重点头,她会好好做事,不会让姐姐们远行,还要担心她。 “时辰不早了,两位姐姐快些出发吧,路上颠簸,容易遇到危险,我在京城其实更安全,两位姐姐莫要为妹妹耗费太多心神,疏忽了己身。” 尉迟诗桃说话向来很妥帖,她只有在看书的时候,会显得高冷不理人。 三人又依依不舍说了几句话,等时辰实在不能再耽搁,杨瑾瑶和诗怡才上了马车。 诗桃站在原地,望着两辆马车向着不同方向的道路走去,眼中流出些许晶莹。 车马很慢,只能用信件联系的时候,她们一别,怕是要三五年不能见面了。 除非谁功绩突出,被陛下召回京来述职,否则只有在下一次官员轮职的时候,才能再见。 怅然若失的尉迟诗桃回京后,提笔写下了今日分离之痛,字字戳心,文采惊人的词句,自此诞生,往后千年,流传于世,被誉为古今离别第一词。 江易周等进士们全部出发后,开始给在京的进士们分发任务。 新的国家,百废待兴,各个领域都急需人才,填充空位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新的规则,新的制度。 江易周先向教育出手,她召集了一波学识渊博的人,聚在一起,以尉迟鸣玉为首,开始编着字典。 没错,字典。 想要学字,怎么能没有字典呢? 这本字典还不是普通的字典,而是简体字字典。 江易周承认繁体字字形优美,非常传统好看,但她也必须承认,繁体字太过繁琐,想要扫盲,想要让更多人学会认字,繁体字肯定不行。 没错,在别人猜测她要打破世家对知识垄断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想着直接扫盲了。 有能力为什么不一步到位?慢慢悠悠的干,得干到什么时候去。 干脆编着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的字典,又能辅助当下人们认读繁体字所写的书简,又能让人们更快学会简体字。 简体字,古往今来有之。 字本来就是不停变化的,从一开始诞生的甲骨文,到后来的各种字体,再到大一统时代的书同文,文字的模样早就变了。 所以变化字体,并不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 除非有人故意煽动,否则大家都挺高兴,写字的时候可以少费些墨水,自己还能少些几笔,何乐而不为? 难道大家都喜欢一个字写半天才写完吗?而且还得提心吊胆,生怕字写错一笔。 现在又没有涂改液,纸也没法像竹简一样,刻错了削去重新刻,大家真的很怕写错字啊,全程小心翼翼,太难了。 只是一般来说,想要确定字形,需得不停的讨论,才能选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字。 江易周将大部分字的简体都给出来了。 直接写得,她能抄作业,为什么要费时间慢慢思考。 这些早就经历过无数轮讨论,才形成的简体字,拿出来就可以直接用。 江易周没有直接拿出来的,是一些带有女字旁的字。 尤其是一些贬义词。 古文里的他,江易周特意标注出女字旁的她,现在还不是直接将女子地位提到最高的时候,所以江易周只是提出了特别的她字,并未要求其他。 等以后,她会将“她”字,更改为全部古文里的“他”,至于她字会不会导致后人无法确定前人性别,那关江易周什么事。 如果一个圣人名人的性别,无法流传后世,那就随便吧,便让大多数人认作是女子,又能如何? 人都死了,历史真相只需事迹,性别是很小的一件事,是什么性别不重要,大家第一时间认为是什么性别,比较重要。 大部分简体字都拿出来了,也没有缩短太多字典形成的时间。 因为字典还需要解释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编写的过程非常漫长,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写完还需校验,尉迟鸣玉又得管着国子监,又得编写字典,两件事忙得她一天天团团转。 尉迟鸣玉有了任务,上官温苒也有任务。 女子和男子的身体先天条件,在上古时期,想来差不多,甚至女子因为孕育孩子的需要,比男子的求生能力更强。 但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变,现在底层的女子,身体的先天素质已经远不如底层男子。 这个差距可以通过习武缩短,但不是每个女子都有条件习武,习武需要传承,需要大量钱财食物的供给。 想要改变基本现状,需要科技开发,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减轻体力劳动,减少需要力气的工作。 释放劳动力,同时让底层的女子,也能凭自己赚钱,金钱独立才能人格独立,人格独立了,才能摆脱被驯服的社会底层地位。 科技开发,就是进入工业化。 上官温苒的任务,是制造蒸汽机。 蒸汽机,只要知道原理,很容易就能造出来,别的高尖端科技,江易周没法手搓,蒸汽机可太容易了。 哪怕是到青铜时代,江易周都能做出蒸汽机。 只需要想明白烧开水的原理,蒸汽机便能造出来,只要蒸汽机造出来,各个行业都能利用工业机器的力量了。 即便知道全部理论,造出蒸汽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上官温苒同样肩挑好几件事情,她还得督促军械部制造更强大的武器,还有寻找各地的矿产资源,安排人去开采等等。 继尉迟鸣玉后,上官温苒也忙得脚不沾地了。 她们俩忙起来,江易雅也不能轻松,科举的事情解决完,她还得负责巡查。 天下九州岛刚刚步入稳定,小国都在观望新的江国,能否坐稳江山。 江易周让江易雅往西走,去那些小国,一一巡查,查清楚那些小国都有什么稀有资源,跟那些小国签署各种契约,以便日后江国行事。 说白了,就是出去当外交官。 国内成气候的贼寇则交给苏破玉,正巧苏破玉打完南边的仗了,带着她手底下那群新兵,打打山匪,又能拿军功,又能练兵,一举两得。 江易周还找了尉迟鸣玉几个能力很强的学生,各有安排,盐铁是国家重中之重,铁现在全归中央管理,也就是军械部统辖,盐还没管。 之前乱世,各地私盐泛滥,给那些世家大族赚了不知道多少钱。 有人建议江易周对贩卖私盐的人,严惩不贷,江易周则没有多管。 因为她安排人,去试试看晒海盐了。 海盐不是晒出来直接用,必须不停过滤,将粗盐变成细盐。 过滤过程需要的东西是纯碱,中原不生产纯碱,但可以用万能的草木灰。 产量大起来后,草木灰肯定不能用了,哪儿有那么多草木可以烧成灰,是打算将树全烧了不成。 这一步需要配合,也是江易周让江易雅出去当外交官的主要原因,她需要江易雅去找纯碱,跟更西边的人合作,买碱矿。 先将细盐制造出一批,慢慢侵占目前私盐贩子们的市场,等以后放开制造,大量低价高质盐流入市场,私盐贩子们无利可图,自然就不卖了。 在各种各样的政策下落中,大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开始了变化。 日新月异,飞快发展。 等到第二年,蛮国一位公主回国时,京城附近已经开始铺设枕木,打算开通火车了。
第149章 通车 江易周本来打算年底就拿蛮国开刀, 但是因为发展问题太突出,各种各样的事情,交集在一起, 人要累无了,所以拿蛮国开刀的事情,暂时后推。 不过之前埋下的伏笔,现在可以用上了,江易周将从蛮国那群联姻人员里, 最后选出来的人选,给蛮国送了过去。 那位公主,日后就是新的蛮王。 至于老蛮王选定的那位王子, 他身体不太好,已经因为水土不服,死在异乡, 尸骨送回蛮国, 进行天葬, 真是可怜的孩子。 江易周嘴上说可怜,实际上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底气非常足,好像那位王子的死, 跟她毫无关系。 江易雅出去一整年, 过了年都没回来, 不过她的成绩都传回来了,来到京城的那些小国使臣, 比起去年,态度更谄媚了。 与此同时, 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石头,全都送到了军械部, 给上官温苒辨认,上官温苒本人没时间,要她带着的那些学生来看。 等学生们确定哪些矿石可以用,就能直接签订购买契约。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京城外忙活,领头人是去年的新科进士榜眼——陶沁春。 陶沁春成绩好,脑子聪明,她还有着旁人比不了的统筹能力,所以她现在已经在工部任职了。 像是这种由朝中大臣掌握技术,由工部普通工人干活儿的大工程,一般人哪儿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啊,现场不乱成一锅粥,那都是能人。 陶沁春却能上手就将现场理得明明白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儿干,而且她沟通能力也很强,总是能将那些工人无法理解的角度计算与各种原理,换成工人能听懂得话。 不知道省了多少时间。 去年科举出来的前三名,尉迟诗桃跟着尉迟鸣玉在做编辑字典的工作,有了她帮忙,尉迟鸣玉能腾出更多时间,去处理全国教育的问题了。 常家那位常荧光则去了上官温苒手底下,她特别喜欢研究一些新奇的对象,脑子聪明得很,有她加入,工业化都能更快了。 她还自己编写了一本《万石册》,江易周看过,她觉得里面不是石头,而是化学元素表。 有很多没见过的字,常荧光说是和尉迟诗桃商量着定下的新字,没别的含义,主要是为了给某种以前没有的石头取名字。 她和尉迟诗桃的关系非常好,两人都是闷头搞研究的性子,一个是理科一个是文科,江易周看着她俩都觉得,非常互补。 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文学人才,有这三位,江易周觉得江朝在她这一辈,算是稳了。 第一场科举后第二年春,江易周又开了一场科举,在此次科举后,笔直的铁路铺设完毕,绵延向前,将京城和长州连在了一起。 第二次科举,参考人数创了新高,比起去年翻了十倍,平民女子数量激增,大多是从长州那边过来的。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45 首页 上一页 1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