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中间拖延了不少时间,这一仗根本打不了这么久。 等这个消息传回去,南诏那边估计要日夜不安了。毕竟连回鹘和吐蕃都已经被并入大唐的国土,剩下那些小国很难不生出危机感。 对雁来而言,吐蕃之战已经结束,该考虑别的了。 但是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而言,战争结束,才是一切的开始。 上回的灭国之战,雁来给自己弄了个回鹘可汗来当,这一回灭掉了吐蕃,她已经是大唐的摄政王了,肯定不可能再去兼任吐蕃赞普,所以朝廷给她的封赏,至少也要与此相当。 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271章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上次的回鹘可汗,是雁来自己提的。 那时她与朝堂、与陛下之间的关系都颇为微妙,这样反而更合适,但现在雁来已经是自己人了,总不能再去问她想要什么。 毕竟这事在流程上,最后是要送到她这个摄政王手中批复的。 她就是真的有想法,也不方便说,只能他们自行揣摩。 好在这一回,也不像上次月食之后要让雁来进凌烟阁时那样,只能靠几位宰相自己冥思苦想,然后再去试探朝野之间的风向。 如今雁来地位稳固,这份开疆拓土的功劳又是历代未有,封赏乃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 除了不方便询问雁来这个当事人,他们尽可以召集其他朝臣,共同商议。 所以这几日,政事堂那边天天都在开会。 其实他们倒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雁来已经封王、摄政,按照禅位的前置程序,下一步就该加九锡了。 那就给她加嘛! 上回没加,是因为她才摄政没多久,但现在年也过了,时间也够久了,她连功劳都又挣了更新更大的,也就不存在不适合的问题。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礼部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加九锡是人臣之礼,雁来却是李唐宗室,不合适。 也就是这个反对,将讨论的重点从“该如何赏功”转移到了雁来的身份问题。 之前,雁来接受番邦使节觐见也好,代替皇帝祭拜宗庙、天地也罢,礼部用的都是皇太子的礼节。所以他们认为,雁来根本没必要回到人臣的位置,直接以皇妹的身份册封储君,才算名正言顺。 既然如此,那这个九锡就不能加。 但是也有一部分臣子,觉得雁来这个“李唐宗室”的身份本来就是掺水的,所谓的皇太妹更是不伦不类,这么做非但不能名正言顺,反而只会欲盖弥彰。 还不如坦坦荡荡承认就是臣子篡夺皇位,走传统的禅位流程。 至少在刚刚经过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的大唐人看来,这样做,在礼法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就连他老李家的天下,不也是从亲家手里抢来的嘛! 这是自从司马氏背弃了洛水之誓、取代曹魏之后,又经过数百年乱世的验证,已经彻底被这一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的观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没必要遮遮掩掩,反而惹人疑窦。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出预料走到了最后一步,找人评理。 于是这个抉择又被交到了几位相公手中。 怎么说呢,雁来的宰相是真的难做啊……但要说让几位宰相这会儿辞职,那他们可不会答应。 如果说之前还有点这样的想法,那么在雁来决定要重修凌烟阁,挑选历代贤臣良将陪祀之后,几人就已经不约而同地下定决心,要成为政事堂里的钉子户了。 除非雁来让他们走,不然他们可以干到死。 所以这个山芋虽然烫手,但职责所在,四人也是义不容辞。 李夷简作为李唐宗室,其实是比较支持坦荡一些的。 雁来那个宗室身份,本来就有不少人不认可,况且他还知道,宗室之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没有什么能力,要求却不少,与其以后再因为名分问题生出争议,不如从一开始就彻底分清楚。 他这么一说,另外两位也都点头赞成。 几人达成统一,又问李吉甫,“安邑公怎么看?” 李吉甫沉吟良久,才道,“以本心而言,我也赞成诸位的说法,但你们可曾想过,这样一来,就要重开天地,再不是李唐天下了。” 若是按照李夷简的意思,那就不该保留大唐这个国号,而是像武则天那样行事。 但雁来和天兵似乎都对“大唐”这个名号颇为眷恋,要不然,也不必费这么多功夫。既然想保留国号,那么李夷简所说的彻底划清界限,就根本不存在。 那由储君而即位,显然更合适。 别人还好,李夷简听到这里,不由陷入沉默。 他刚才赞同另一条路,是出于公心,但是他虽然姓李,但也不能代替所有李氏族人,放弃皇室宗亲的身份。 另外两人见状,便先改了口道,“安邑公所言有理,之前几次典礼都是经由令君首肯,想来她心中早有计较。如此,我等自然也不好擅作主张。” “是极,不如具本上奏,由令君择选。” “正该如此。” 但具本上奏,让雁来自己选,当然也是有策略的。 要是直接将两条路线摆出来让她挑选,那跟直接去问她本人的意见有什么区别? 政治是不能这么直白的。 就算所有人心里都有了倾向,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所以政事堂先送上了请求给她加九锡的奏折,然后不出预料,被原模原样退了回来。 她甚至连一个字的批注都没有做,可见是很不满意了。 众人不由得赞叹李吉甫揣摩圣心的本事。 李吉甫却只是淡然微笑,他确实在这上面花了不少心思,而且也自觉看得比较清楚。 其实还有一点他没说,李吉甫认为,雁来应该会选这条路,也不单是因为“大唐”这个名号,而是她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未曾做到的事。 谋朝篡位毕竟是谋朝篡位,即便天下人都认同她这个天兵之主能成为万民之主,也只是针对她本人的。 在法统承继上,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就像天后去世之后,武周王朝也烟消云散。 可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储君,再承继大统,就不一样了。 世上本来只有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若是有了皇太妹,以后就能再有皇太女、皇太姑。 她要为这天下——开风气之先。 …… 按理说,第一份奏折被退回,就该送上第二份了。 但直到此刻众人才发现,他们之前卡在了雁来的身份问题上,只顾争论路线,根本没往下商量,所以也根本没有想好,加九锡之外,的另一条路该怎么走。 直接提出册立她为储君,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这种事还是要缓着来,先做好各种铺垫,直到朝野都认为她众望所归的那一天,再水到渠成。 好在礼部的人显然早就有了全盘的想法,这会儿便也坦然道来,“虽然不能加九锡,但是加殊勋、加尊号却没问题。” 众人一听,不由无语。 说了半天,其实也没什么新意,这不就是加九锡的下一步吗? 不过礼部的人认为这是严谨,看似只是跳过了其中一步,可是意义却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礼部的职责所在。 吐槽归吐槽,这个提议倒也没人反对,于是又进入下一步,加什么样的殊勋和尊号。 这一点,礼部也是早有准备。 ——天下兵马大元帅。 以雁来的军功,以及她手中的天兵,完全能够当得起这个名号。 而且最妙的是,德宗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也担任过这个职位。 众所周知,但凡是皇帝、尤其是本朝皇帝担任过的职位,之后都会直接空置不设。就算真的有必要设置类似的职位,也是以副职或者属官的身份,暂代差事。 所以,一旦雁来加了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她就不是储君、胜似储君了。 而这同样也可以成为铺垫的一步。 唯一的问题是…… “若是在开战时提这个,倒是合适,如今仗都打完了,已经开始报捷、论功,会不会有点晚了?” 毕竟这种职位,一看就是战时才会临时设置的。 礼部的官员也很为难啊,打仗的事都是天兵在忙,从头到尾没有经过朝廷,他们根本没有走流程的机会。 好在天下兵马总归是需要统领的,所以将这个临时职位变成常设,似乎也不是不行。反正像节度使、观察使之类的使职,早期也是临时设置,更像是皇帝派到地方的钦差,后来就成为了定例。 正好如今各地藩镇都已经被梳理了一遍,这军权的事还是要有个说法的。归属于雁来掌管,也是理所应当。 商议已定,政事堂便又送上了第二份为雁来请功的奏折。 众人本以为这回必定高枕无忧,没想到第二天,这份奏折也被退回来了。 不过这回有批示:再行斟酌。 这就是总体满意,但细节还需斟酌的意思了。但具体是要斟酌什么,众人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且这回,就连李吉甫也给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了。 几位宰相本来想故技重施,请玩家帮忙。但仗虽然是打完了,长安城里的天兵人数却没有增加,大部分都去了吐蕃那边。 西藏在现代也是热门旅游地,但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游戏里,去一趟都很麻烦,所以之前只有少部分经商或者旅游的玩家,才会主动跑过去。 如今有了传送阵,大部分人就算对基建没有兴趣、不想做任务,也愿意过去逛逛。 没有找到熟悉可靠的玩家,李吉甫等人便改变策略,转而打算找翰林院和秘书省的人打探雁来的想法。 翰林院和秘书省因为职务比较敏感的缘故,值班期间都是不允许与外界联系的,但不值班的时候就没关系了,只要遵守保密条例,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受影响。 于是第二天,不当值的几位学士就被请到了政事堂。 这个问题,宰相们不方便直接问雁来,学士们其实也一样。所以几人都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只在临走的时候,薛涛看在旧交的份上,对送她出门的武元衡提了一句,“殿下和天兵是一样的脾气,什么都只要最好的。” 等武元衡回去将这话一说,众人先是不解,这天下兵马大元帅已经是至高的军职了,难道还不算是最好的? 但到底都是成天摆弄文字的人,很快他们就反应了过来。 也许不好的不是职位,而是……人。 这个念头一出现,几人就先吓了一跳,他们不敢将这猜想说出来,只能用视线交流,确定其他人的想法也与自己一样,才敢相信那句话真的就是这个意思。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458 首页 上一页 4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