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首页 > 无限流派
收藏  反馈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作者:蒙娜丽鹅   状态:完结   时间:2024-04-06 02:10:04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屼当安之。”终有一天“我”能像屠叟姜子牙一样与明主风云际会,如今不过是有才之士暂遇坎坷罢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太佩服李白了。

  李白实在坚强,他可以看出这诗句中李白的气愤。

  明明已经愤怒不已,到最后却还能对未来充满希望。

  若自己也像他那般豪情万丈,是不是也能过得畅快些。

  李白也被自己这诗句说服了。

  他觉得自己这诗写得很有道理,姜子牙不过一个屠夫,郦食其不过一个穷书生,自己比他们差在哪?

  他们都可以,自己为何不可以?

  干将、莫邪合有时,他也定能攀龙见明主!

  愿圣上能听此巨幕一言吧!


第76章

  李白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继续漫游,春日,他游于洛城,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飞出幽暗的玉笛声随着春风散入这洛城之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声,怎能让人不思念故乡呢?】

  【游子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李白从二十岁出蜀地,从未回去过,他思不思念家乡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他为何不回去呢?

  众人有些看不懂了,他现在功业未成,有的是时间,现在为何不回去呢?

  难道是想等到成就功业再回家去吗?

  那岂不是遥遥无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倒是理解李白的。

  任谁都是想要衣锦还乡的,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李白还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如何能够就这样回去?

  蜀地不似洛城,虽说还算繁华,却也比不上中原江南地区,想要走向仕途,还是得干谒于这些地方,回去不过白白蹉跎罢了。

  再者,李十二白在外入了赘,回去似乎也会受到诟病呢?

  大概这其中会有许多的原因吧。

  【《折杨柳》是梁朝宫体诗人萧纲做的曲子,多为伤春惜别之作,但是在此作之前,杨柳这个意象就已经作为离别之意,而且柳与留谐音,也是古人喜欢在离别之际用这个意象的其中一个原因。】

  【折柳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这两句诗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但是这里的折柳还跟离别扯不上任何的关系。】

  《诗经》中确实有许多的句子连他们这近世之人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后世之人。

  有许多人都开始自己理解这首诗。

  “折柳樊圃”不就是折柳编织篱笆的意思吗?而“狂夫瞿瞿”就是狂妄之人怒目瞪视。

  所以加在一处何意呢?

  这首诗,他们许多人都是读过的,写的是奴隶备受压榨的痛苦,此处难道不是干活被打骂之意吗?

  这还有什么可争议的?

  只是折柳樊圃做什么倒是没说,何以如此着急?而为何又要被瞪视?

  不过正是这样将尽未尽之语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吧。

  【最早记载送别之意是在《三辅黄图·桥》中,写到,“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而后用柳寓意留恋送别的诗句就多了。】

  【比如咱们熟知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吹奏那充满哀怨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里有杨柳可折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高适也准备离开睢阳郡出去漫游了。

  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对,多出去走走总能积累更多的经历,到时写诗时也能更流畅。

  不过女子是真的很喜欢季凌这首诗啊,已经说第二次了。

  这诗句确乃佳句也。

  【再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雨朦胧,一派清新之景,但是正因为这无限的春光才反衬得离别更让人心伤。】

  王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首诗,那看起来应当是之后写的了。

  不过使安西,元二为何会去安西呢?

  这世道,永远没人知道明日会发生什么,当珍惜与好友相处的时光。

  【还有比较有意思的,罗隐《柳》中“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戴叔伦《堤上柳》中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一个“绊”字,一个“织”字,将柳拟人化,而加深了离愁别绪,这只一个意象咱们就可以说到地老天荒。】

  细数那些诗人的诗词,似乎确实几乎每个人都曾写过柳。

  他们平日里折柳送别只是一种习俗,有时除了挽留之意,还希望行人能如柳一般漂泊何方都能坚强地枝繁叶茂。

  如今到了诗人的诗句中,显得更悲伤了。

  【李白永远在思念故乡,却一直没有回去,这其中肯定不止一个原因,大家可以去探究一下。】

  【这首诗的表达情真意切,与他的《静夜思》一样,让许多旅人游子在羁旅时光产生共鸣。】

  唐,元和年间。

  韩愈自己也是如此,他屡遭贬谪,他乡反成他的故乡。

  像他们这样的人有几个不思念家乡的?

  可既出来了,不做出点成就如何回乡?

  而且既走上这条路了,那自然是要献身于此的。

  【湖北和山东是李白出蜀后待过最多的地方,离开洛阳后,他又去了襄阳,在这里他见了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写下《与韩荆州书》。】

  【在这里李白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句子,这句听起来还是挺正常的,这马屁拍得多好啊,但李白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没看过李白的这篇文章,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那些达官贵人们,谁不喜欢这样的夸赞呢?

  李十二白没有成功,难道是因为后面写了什么令韩荆州不喜欢的话?

  他知道,李白其实跟自己是一样的,虽然李白愿意去奉承他人,愿意说好话,但其实是一个很傲气的人。

  所以才会惹人不喜吧。

  果不其然,女子接下来的话就验证了他的猜测。

  【有时候,豪气既是李白的优点也是他的不足之处。】

  【他夸了人家几句之后就开始自夸,“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您要是能用盛宴来接待我,任我清谈阔论,“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然后您再用日写万言测试我,我将手不停挥,很快就交上答卷。】

  【想挺美,还“接之以高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其实曹植觉得李白的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

  他这样的大才,难道不值得以高宴待之吗?

  说到底还是所求非人。

  若真是能理解李白,能看清李白才能的人,不仅不会因此拒绝,反而会与之相谈甚欢。

  李白若能到他身边来就好了。

  【这还不算什么,李白接下来的话更是嚣张,先是说韩荆州如今是个选拔人才的权威人物,经过他品评的人都会被称之为佳士。然后他说而您“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您怎么就舍不得用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使我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呢?】

  【这话说的,没点社交牛逼症真说不出来。】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欣赏李白这求职信的,一看就气势十足,而且大大方方的,傲点就傲点吧,只要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嚣张,咱们公司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曹操虽依旧对女子的有些话一知半解,但也忍不住颔首。

  他便不是很在意那些虚礼,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说什么做什么,越是傲气他越是欣赏。

  文人嘛,有点傲骨,委实正常。

  有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李白生于邺下,他定能给李白以重用。

  【而后李白又举王允做豫州刺史时征召荀爽和孔融,还有山涛做冀州刺史大量选拔人才来与韩朝宗这个襄州刺史举荐人才相比,比完他还要总结,说,“我”看到他们感激,都能激励我,因为知道您是个对贤才推心置腹的人。】

  【“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来投奔你是你的荣幸,别人我还看不上呢,最后才说“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就这态度,简直是主动给求职加了点难度。】

  西晋景元年间。

  嵇康因为吕安之妻被其兄长玷污之事如今下了大狱,山涛焦急不已。

  他本来还想让嵇康出去做官,现在好了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偏偏嵇康又素来与钟会不睦,钟会从中作梗,他还真不好帮忙。

  这时候听巨幕提起自己,山涛心中有了个主意。

  像李白这样的人才谁不想要?

  嵇康与他又差得了多少,就算是差了,自己帮忙说说也就不差了。

  先把命保下来再说。

  【但先且不论李白的家庭背景等原因,就是这封求职信就让古代那些清高的文人不喜,我刚才说过的,其实古人大多还是喜欢含蓄,你夸人可以直接一点,自夸就可以稍微收敛一下。】

  【不过呢,我认为李白也并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不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进入官场,他也不是不会收敛他的豪气,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我觉得他可能是在等一个真正能够理解他的人,就像主动找上河边闲情钓鱼姜子牙的周文王,又像是包容冯谖任性的孟尝君。】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完全不负责任,总而言之,李白求职再次失败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算是看明白了。

  想要碰到这样的赏识自己的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仔细一想,当世真正懂自己的人,唯贺监耳,只可惜……

  也不是。

  杜二甫当也是懂他的。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落落的,这点挫折并没有彻底地打倒李白,在求职信石沉大海之后,他又游历江夏、太原等地。】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在太原,李白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秋思之作《太原早秋》,这时候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第77章

  李白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岑勋、元丹丘和李白三人相聚嵩山,李白写出了满篇金句的豪迈之曲《将进酒》。】

  【将进酒读qiāng进酒,是请饮酒的意思,它是汉乐府旧题,是劝酒诗,知道它是劝酒诗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正常来看第一句写黄河之由来,下句写黄河之去,黄河从天上来显然是夸张之语,是来自空间上的夸张。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感叹人生短暂,青丝成雪不过从早到晚的事情,是时间上进行的夸张。】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