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首页 > 无限流派
收藏  反馈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作者:蒙娜丽鹅   状态:完结   时间:2024-04-06 02:10:04

  “此言差矣,我大秦迟早一统天下,何苦向手下败将学习?”

  樗里疾轻笑一声,“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②更何况是三国。”

  嬴驷曰:“善!”

  遂下令即刻修筑学宫,引才纳士,不在话下。

  【经过朝臣激烈讨论,最终在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熊横即位,任子兰为令尹。】

  【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每日劝说新王将楚怀王从秦国接回来,然而此时秦国又派兵攻打楚国,楚国每每不敌。公元前297年,楚顷襄王二年,楚怀王潜逃回楚却以失败告终。公元前296年,楚顷襄王三年,楚怀王在秦国离世,终得归楚,楚举国悲痛,恨秦入骨,秦楚断交。各诸侯国也以为秦国不义,纷纷疏离。】

  “屈爱卿,寡人定不犯如此错误!”

  熊槐心痛,平日里屈卿说话难听,但他也信屈卿之才,可他又确实更爱听靳尚等人的奉承之语。

  可即便直率如屈卿也未曾如幕中女子这般言语。

  熊槐也明白,以往若真有人如此说,自己定会大怒不再任用。

  如今看来听谏虽难,但却也少不得。

  屈原行礼,“得君如此,楚必大兴!”

  “诶。”熊槐抬手制止想要附和的众人,道,“往后此奉承之言不必再说。传令下去,日后楚国上下,上书谏言者,赏!”

  众人虽惊讶大王的改变,但自然都无异议,只应唯。

  屈原见他如此,安心不少,若大王保持,想来楚兴也并非不能。

  幕中放出缓缓哀乐,众人齐齐看去。

  【楚怀王的死对屈原打击巨大,虽说楚怀王曾因听信小人之言不信他,但最初楚怀王也是他的伯乐,他效忠大半生的君主就这样死了,让屈原更加厌恶当初劝说楚怀王去武关的子兰。《史记》中提到,令尹子兰生了气,“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③彼时屈原的地位大不如前,子兰知道他怨恨自己,便让上官大夫去顷襄王面前说屈原坏话,屈原遂被流放。】

  熊槐气得全身发颤,他并未去看还跪在殿上的子兰几人,该算的账一个也跑不了。

  还有自己的儿子竟那般不争气。

  “传寡人令,重选太师太傅,前往兰台授课,宫中公子与众学子同堂而学。”

  众人皆是一怔。

  “大王,此事万万不可啊!”有人劝道,“公子肩负楚国重任,岂能与常人同座?”

  熊槐冷哼一声,“尔等还不明白!仅凭一人就能担起整个楚国吗?尔等……”熊槐气急,缓了片刻方道,“寡人之意已决,尔等若有异议,辞官归野罢!”

  “大王英明!”屈原忙附和,看来大王是真将女子所言听进去了,楚国有救矣。

  “大王英明!”

  【国家不幸诗家幸,屈原亲眼看到楚国在自己面前一步一步走向末路,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满腔愁绪诉诸笔端。不过他此时仍旧没有放弃楚国,亦没有放弃楚国国君,他希望有一天楚王能够回心转意再次任用自己。】

  【然而他却再也没能等到这么一天。】

  “痛矣!”

  郢都城内的百姓们听到屈原这结局,愈发悲痛。

  他们的左徒大人竟就这般凄凉离去,如此爱国爱民之人,如何会是此下场?

  悲矣,痛矣!

  又有人自发来到楚宫外请大王重用屈左徒。

  守卫的士兵们今日已经见了几批百姓聚集于此了,还从未见过如此状况,又连忙前往宫内报信。

  这些聚集的人有信巨幕女子的,也有觉得女子是妖的,各说各话却都是在为楚国忧心。

  他们力量弱小,只能寄希望于楚宫里的一群人。

  【公元前278年, 白起率领秦军攻破郢都,楚国被迫迁都,屈原带着满腔愁绪抱石自投汨罗江,一代天才文人永远留在了他深爱的那片楚国的土地。】

  轰隆隆——

  楚国人只觉脑中天雷滚过。

  原来,在不久的将来楚国竟连国都都保不住了。

  郢都城内陷入一片恐慌。

  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久之后将会被敌人所掠,这该如何是好?

  楚殿内,众人也都是如遭雷击。

  熊槐咚咚直跳的心仿佛停了,随即猛地揪痛起来,“屈……屈卿 !”

  屈卿,我楚不能亡啊!

  “大王!”屈原大喊道,“快!快传疾医!”

  ……

  “真是大快人心!”

  嬴驷一拍身旁的嬴稷,笑道:“吾儿英武,寡人甚慰!”

  “只是这白起乃哪家孩子?”

  堂上无一人能答。

  嬴驷也不恼,此人在秦国能有如此功绩,自己不去寻他,他自己定然也会主动投诚,不急。

  临淄。

  齐宣王田辟强越发怀疑自己的决定。

  派田婴前往楚国,到底是对是错,这楚国看着势大,未免败得太快!

  自己若与楚国联盟被秦国记恨可如何是好?

  可若不与之联盟,秦国一一击破各国,待他壮大,攻齐也是必然,届时齐国恐难以与之一战。

  田辟强表情凝重,重重叹息一声,“来人,备笔墨!”

  他要亲自书信与赵燕诸国。

  合纵!

  需得合纵以抗秦!

  而韩魏赵几国也早派人往临淄而来以求合盟。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也让屈原的作品带着浓浓的悲情意味,接下来就和家人们聊聊屈原的作品。】

  【根据西汉刘向编订《楚辞》中认为屈原的代表作一共有二十五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和《九章》九篇,共计二十三篇。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离骚》。】

  【《离骚》全篇2000多个字,如此长诗可谓是前无古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此诗所作年代不可考,司马迁曾两度提及屈原放逐所作,对此后世之人也都认可,但具体是作于楚怀王时期流浪汉北,还是楚顷襄王时期被流放江南,有很大的争议,在这里三月认同第三种看法,或许是始于怀王时,成于顷襄王时。】

  【关于“离骚”二字的含义没什么争议,司马迁《史记》记载“离骚者,犹离忧也。④”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曾言,“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⑤”总结来说,离骚二字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含义就不难推出此诗作于屈原后期了。】

  【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作。】

  幕中女子说完,她身旁又有文字随了悠扬的音乐悬浮期间,正是“离骚”二字。

  而后女子清脆的嗓音响起。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⑥】

  诗句随着女子的朗诵一句一句交替出现在巨幕之上。

  一时间,九州岛大地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了这首长诗之中。

  先时还不服屈原之作到后世竟能与《诗经》相匹敌的各国文人这时也默默地为之震动。

  真是一首绝美的诗篇啊!

  便是那些不曾读过书的农民也被诗中韵律所吸引,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草木时,那些农民总会挑挑眉想起植物的形态,而后对此诗更加疑惑了。

  楚宫内,众人也都能听到这些美妙的句子。

  楚怀王刚刚转醒,耳边便传来“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⑦难道我会害怕招致灾祸吗,我是怕国家败矣!

  不觉又是一阵痛心疾首。

  越往下听越是悲伤不已,连带着殿内众人也都感伤起来。

  屈子大才啊!

  屈子大才,各诸侯国众人也都如此以为,有如此才能又忠心于主,多好的人才啊!

  听到这些诗句,屈原心中涌出千愁万绪,他开始相信这就是自己所写,除了自己,没人能写出如此合自己口味的诗句,此真乃吾作!

  他自豪却又因诗中情感而心伤不已。

  若能改变楚国命运,他愿自己从未作此神诗矣!

  诗歌很长,但众人沉浸其中却觉得很快就听完了。

  许多文人又开始自我膨胀,这诗虽好,可或许就是因为它长才能与《诗经》并提,若自己写出一首更长的那不是轻易超越此诗?

  【乱曰:已矣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⑧】

  “从彭咸之所居!”楚王挣扎着从榻上坐起,“屈卿不可,不可啊!”

  “怎可从彭咸之所居!”

  “楚国无你不可啊!”


第7章

  《离骚》

  楚国上下如今都为这首名为《离骚》的诗而惊叹。

  许多文人已经开始在构思自己接下来的作品。

  在他们看来,《离骚》者,长诗也。他们一定也可以的。

  这诗句跟他们如今的民歌也差不了多少,只要自己精心雕琢,说不定也能与《诗经》比肩了。

  然而,还有很多不大懂诗的人并不是很看好这首诗,毕竟这诗中那么多的花草和美人,讲的也不过是些男女之事,虽然《诗经》中也有许多这类作品,但诗三百,题材各异,岂是他这一首诗能匹敌的?

  这个叫三月的女子许是看上这屈原了吧!

  【家人们,这诗真的太长了,但长是长,却一点也不水。】

  【这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诗人屈原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诗的长度并不能决定其高度,所以《离骚》的成就并非因为它长。】

  【我们还要从诗的作用说起,诗有很多的作用,《论语·阳货》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观群怨,具体而言就是指的诗的社会功能。】

  【这里的诗原指《诗经》,但我们现在也延伸到了所有的文学作品。】

  说到《论语》与《诗经》,所有的人又听得更认真了些。

  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孩童却又苦于没有条件念书的人,他们中很多人准备了树枝,让孩子在地上的泥土之中记下幕中女子的话。

  幸运的是,这女子不仅解释,那些关键的词句还会在巨幕中标注出来,虽然与他们的文字似乎有些不同,但应该也能记下点东西,总比永远没有念书的机会好。

  【《说文解字》记载,“兴,起也。”诗可以兴的意思,就是说诗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句激起了多少人的奋斗精神啊!】

  圣人之言自然是正确的,他们读《诗经》时也曾为《诗经》中那些精神所感染。

  许多人回味了一下方才听女子读《楚辞》时的感受,此诗确实不错,但何以与《诗经》匹敌?

  【观,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是“考见得失”的意思,就是说诗可以让人看到整个世道的盛衰。】

  【其实三月认为用我们现代的想法来翻译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就是文学作品能让我们观察社会情况,这个社会好还是坏。显然,屈原在作《离骚》时,整个社会氛围并不怎么样。“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一句,就很清楚地展现了当时的情况。这个世界啊,混乱污浊,那些人啊,总是喜欢嫉妒他人,掩盖他人的长处。】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