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贾赦想要的结果,他必不可能对此有任何想法,仗要打,钱便不能少。 林如海疯得正是时候,贾赦将信当着暗卫的面烧掉,磨着墨,有了新的想法。 谁说国库银子多就不会出事?当初的国库不也满满当当? 陛下将它填满,又因为什么“仁政”急速流出去,流向了哪儿?还回不回得来?会把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真到那时只能靠陛下的内库救急,场面才很好看。 上皇要施恩说得再多,不如继续借银子实在,由贵太妃出马,大封后宫,修省亲别院,留下歌功颂德的宏观场面,跟后面朝堂无银可用,才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得让所有人知道,是太上皇的仁慈,才有的这份仁政。 烈火烹油的场面如此壮观,宫里有了依仗,会扭转如今王子腾输得一塌糊涂的场景,再继续让他输下去的话,王子腾提前孤注一掷,只会激怒上皇,让上皇出手暗地里干掉他,依旧不会牵扯上其他人。 平安州那块本身就是个幌子,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但也是个希望,是陛下不看重他们之后,唯一的手段,上了这条船,一个都不许下船。 四王八公还得缠得更紧些,更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子腾一家独大已经撑不住场面。 贾赦给陛下回了封信,请求恩德勋贵,重新选秀册立后妃,各家建好省亲别院,等待大封后宫后归家省亲,最好是人均参与,全部恩赐,不需要讲究别院的规格。 这份信送到陛下案桌时,陛下看完后,久久不得语,贾赦捧杀的招数,让他都不由得心惊。 端得是不得不入套,即便知道有问题,为了维持体面,借银筹办也在所不惜,在这个将垮之时、这种没落的情形之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否则只会默默溃败,直接泯然众人。 借银子建别院,整个京都甚至是整个朝堂,都会躁动起来,民间的劳力有处可去,国库里的银子越借越少,藏富于民倒也不是不行。 贾赦说的不拘规格是必要的,太过高端的东西,民间百姓一定接触不到,顶多只能出个力。 如此,倒也没必要将消息保密,民间都清楚要建别院,有脑子自会去筹办东西,寻工人囤积货物都不会少,被人哄骗的概率小。 是以,陛下无遮无掩言明要施恩勋贵和老臣,叫户部、工部和礼部的尚书入宫商议,太子从旁听着。 重开选秀、大封后宫、再施恩勋贵,允许建省亲别院,能做到尚书的人,胸中城府不小,听说出主意的是贾赦,全都面面相觑。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能把前朝后宫勋贵老臣全都牵连进去,无一不心甘情愿入套,还得是爱用阳谋之人才想得出的损招。 唯有太子年幼,尚且品不出问题,端坐在旁,骇然听着他们要如何将国库的银子分干净。 这可是刚刚塞满的国库,他们就这样商议着要瓜分? 再一想,贾赦这种酒囊饭袋之人提上来的折子,怎么会上到父皇的案桌,还拉出三位尚书一道商议? 等一切商议结束,礼部尚书说了一句:“是不是要让忠顺王爷借笔银子?他家的别院一直想要整修。” “嗯,先给他记上,不必多,二十万两吧。”陛下一句话,忠顺王爷借了银子修院子,至于这些银子到底会去到哪里,那真不好说。 三位尚书走后,陛下看向太子,看他没听出个所以然来,点点头觉得还行,正常人应该都看不出里面的门道。 贾赦若是无能,纯粹一个酒囊饭袋,那么要命的造反之地平安州,就不会交给他来管,昔日跟在太子身边顶多就是个吉祥物,吉祥物又有谁会害怕? 一计定下局面,朝堂依旧平稳,让风起云涌不死不休变成小小的摩擦,上皇的势力被连根拔断,但明面上会比原先更好。 不必等年后,这段时间可以透漏点消息出去,让各家带闺秀入宫拜年,年后直接封妃入宫,明目张胆抬进宫来,赐恩才能让所有人都看见。 半年内大封后宫,想省亲的都可以参与,不仅勋贵,清流人家的闺秀也可以的。 如此,国库也空得快一些,上皇的施恩之策会显露得更加明明白白。 欠了朝廷那么大笔银子的人家,后面不想还就得老老实实替他卖命,否则借条在手,房子在各家手里,不还不合适。 出了个馊主意的贾赦美滋滋在家中酗酒,哪管别人死活。 他们荣国府肯定会借一大笔的,之前的八十万两,现在可能又要借个五十万两,加一块是彻底还不上的。 反正他不会去户部借的,借银子的事贾政做的,贾政也比别想好。 想到老二可能会让王氏来盗用他的私章,贾赦站起身,在书房里找到他的所有私章,一个个磕碎。 又寻来些好看的鸡血石,准备重新雕刻,急得借银的又不是他,他至少要雕一年。 荣庆堂内,贾政和贾琏满脸兴奋说着林如海的好话,能提携他们,就是他们最好的姻亲,比王子腾直接许多。 这辈子贾政还没因公事进宫面圣,贾琏便更不用说,完全没有去过,两人一想到要送银子进宫,多大的体面,发自内心自豪。 因为林如海说,皇商薛家和甄家老爷进宫都只能是办事的奴才,办得好是应该的,他们荣国府的人进宫才是臣子,办得好应该得到足够的恩赏。 所以几家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走好这最后一趟,功劳全部挂在他们身上,利益会最大化。 “这是好事。”贾老太太没有一句提及江南之事,“二太太、凤丫头,你们好生收拾着,就按他的意思办。” “那,孙儿就将梨香院收拾一下,整个荣国府应该只有那处最僻静,适合独门独户又能安心守孝,黛玉妹妹要是带得人多,其他地方只怕是放不下。” 王熙凤提前点出那个地儿,王二太太听完就两眼瞪他。 “那地儿是老太爷清修之地,给个外孙女……” 王氏刚开口,贾政立刻应和起来。 “父亲清修之地已经荒废多年,本是留给儿孙读书之所,府里也就剩下宝玉需要读书,不如这样,让宝玉搬过去,黛玉留在碧纱橱,也好陪着老祖宗。” 这提议一出,所有人都不可思议望着他。 “不行,宝玉才多大点,不就一个地方?至于扯来扯去,凤丫头,你就去收拾一下梨香院。” “好嘞。”王熙凤得了令,风风火火离开,完全无视掉王夫人瞪她的目光。 不住梨香院的话,以后黛玉离府都是个事,住在梨香院就完全不同,直接从后门出去,府上未必能知晓。 林如海想让她教一教黛玉管家的能力,银子人手都不能少,说不准还会给铺面,她跟贾琏手里一无所有,府上开销还得她去典当和放利子钱,这么大的巧宗,还能为贾琏铺路,跟着林姑爷混,王熙凤非常愿意的。 事情捞到手,王熙凤带着平儿和林之孝家的就开始重新打扫梨香院,梨香院里一切都好,本就是为宝玉留着的,摆件花草从未疏忽过,难怪二太太那么不高兴。 此地比碧纱橱好太多,屋子多,还自带个小厨房,念着黛玉妹妹在江南长大,口味跟京都的未必一样,王熙凤没再去问老祖宗,直接就人将小厨房也收拾出来。 林姑娘有得是人手和银钱,带个厨子过来没半点问题。 而且安全,不怕被人拿捏。
第59章 柳氏回县里 贾政志得意满,满腹兴奋在老太太和贾琏处都没有说尽兴,唯有回到自个书院,跟几个清客谈起,被清客们你一句恭喜,我一句羡慕,说得心肝都舒坦无比。 又说荣国府的门面果然非比寻常,一般人家这种活都没有资格参与,甄二老爷竟可以直接成为最后的大赢家,怎不让人羡慕。 清客的嘴里,全都是自谦和羡慕,陪伴贾政那么多年,如何不知他心中所想,只是当贾政提起要他们当幕僚一事,一同去任上做县丞或者师爷,却无一人愿意跟随。 就贾政那样的性格,出去外面只有被人坑的份,他是勋贵不假,别的都好说,沾上官职那便得受人管制,被人坑一笔太过简单,去穷一些的县可能还好,富贵一些的基本一去一个准,还能让荫庇之人好过? 贾政见他们一个个都说还想留在京都,家中老母妻女不能远行,不如就此告别,往后若有机会,再一起详谈,胸中无法理解。 林如海当然不可能给他谋一个穷乡僻壤的县令给他做,他们竟无一人愿意,跟他想象中讨好他、奉承他、甚至求着要做他县丞和师爷的模样大相径庭。 清客们口上拒绝,见他神色不对,立刻调转话题,谈起他们曾经在外求学的经历,贾政一听这事,又被勾缠着起了好奇之心。 马上就过年,拖到那时候再走,府上会包十五两银子的年节给他们添添喜气,此刻走明显不划算,说不定还会撕破脸,贾政也不可能现在就去任上,总要得了手令,准备出行之时,他们亲自相送,才算圆满。 银子拿到那时候,比现在能多不少,而且情分还在,贾政那日在外做不下去,还不是要回京都,请他们回去继续详谈? 林府之中,打包的箱笼一件件垒起来,库房里按了封条锁着,白条贴着的是黛玉的行李,红条贴着的是薛元娘的东西。 黛玉这次去荣国府,人多多得带上,全部用她们林府的家生子,几辈子祖宗都在林府手里,定不会随着荣国府的人乱来。 用得上的东西全都装着抬进去,再抬一大箱子铜钱,到了就撒出去卖个好,省得一进门小鬼就难缠。 适合京都那儿的衣衫一直在做,先弄个几身,针线房的人带两个家生子去,按着府里的规矩来,她们两个负责黛玉带去的三四十个人的四季衣衫,若不够,后面再加便是。 梳妆匣子、胭脂水粉、笔墨纸砚、书籍字画准备了整整一大箱子,三年内应该都不会缺。 一整日下来,累得人腰都得断掉,但各个似乎都很开心。 能回京都去,手里有的是银子,又后继有人,林府红红火火的未来,谁不想分一杯羹?荣国府如今明显不够看,金陵贾家都已经自顾不暇。 快到年节之时,关门大吉的店铺可不少,府衙不管,任由那些地痞闲汉乱来,**都抓不住人,还不如关门减少些损失。 只是这大门一关,再想开也没有精力,巡盐御史府的大狱刚被放空,江南各个知府衙门的大狱人满为患,除了嫡系的没怎么动,姻亲和旁支几乎全在狱中。 证据都有,想脱身只能花钱消灾,这还是因为没有人命,若是有人命在手,此番定然得脱层皮,都不一定能安全脱身。 薛蟠在家中养病,就听宝钗说谁家的子侄被抓入大狱,打得去了半条命也没放出来,听说强抢了个民女,将人父母打伤,没闹出人命来,赔够了银子,双方都已经和解的情况下,竟然还能翻供,非要那抢人之人明媒正娶。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01 首页 上一页 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