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妻子一定是一个知书达理,能和自己一起读书弹琴的大家闺秀。 但不知道为什么,此刻他突然又不这么想了。 晚上睡着之后。 他还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人追杀,掉落悬崖,拜入宗门,学了一身的好本事。然后登上雪山之巅,用飞剑斩杀妖兽,遇见了那位一身红裙的神秘女子。 她丹蔻赤足,笑容慵懒,缓缓的向自己走来.......
第118章 观音桥, 春明坊,杨家。 伴随着院子里幽影精力充沛的汪汪声和白绾绾不甘寂寞的喵喵声,天光大亮, 杨蔓娘缓缓睁开了双眼。 随着春日的到来, 汴京的天也亮的越发早了, 这会子按着现代的算法也才七点多, 黄澄澄的太阳就已经照在西厢的窗棂上了。 揉了揉眼睛,杨蔓娘躺在床上一遍雇涌着,一边伸懒腰。 “咚, 咚,咚!” 便听见门外老三杨盼娘兴奋又急促的敲门声儿。 “大姐大姐,快起来啦!今儿可是社日啊!我都听见社火队敲鼓的声音啦!” 社日, 起源于先秦, 而盛于唐宋。 一年两次,春社和秋社。其最初的目的是百姓为了祭祀土地, 祈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盛大集会,回报土地神给予一年的五谷丰登。社会这个词,也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古诗有云, 社日双飞燕, 春分百啭莺。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不同朝代的两句诗,都是说的春社,春社也是仲春最盛大最美好的节日。一般春社的时间, 便是春分后第五个戍日, 万物生发,春暖花开,燕子归来, 雨水充足,正是休耕了一个冬天,土地最有活力的时候。 大宋虽然商品经济发达,商人众多。但是官府对于农耕还是极为重视的。朝廷会在社日专门给官员们放假,让他们参与社祭,重农催耕。 莺歌燕舞,黄鹂在春日的韶光里鸣叫歌唱。 这般热闹又动人的日子,先生们也知道学子们上学的心思,所以各家学堂也都放了假,比如文绣院便是如此。 杨蔓娘姐妹俩到的时候,土地庙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空地上也早早的搭起了十几个大棚子,周围乡里的保正里长们早早的们带着村里的青壮男女昂首挺胸,敲着鼓点儿进城,精心的装扮着属于自己村的社棚,许多棚顶上都撒上花瓣,绑上新鲜的柳枝儿。 这会子还有些早,社祭还没正式开始,姐妹俩看了几眼各家的社棚,便转而开始先逛街。 社日这天,可不单单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是各大商家做生意的好日子,土地庙两旁也早早被大大小小的摊子占领了,各种各样新奇又便宜的小玩意儿,吸引着一群群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 有卖瓜果的,卖鸡蛋鸭蛋的,卖兔子鸡鸭的,卖针头线脑的,卖各种廉价首饰头冠的。 有那出售的各色水饭的,推着独轮小车儿卖爊肉和干肉脯儿,獾肉、野狐肉的,还有那跳着担子,卖自家制作的烧鹅、烤鸭、烧鸡、辣兔头、烤鸡皮、炙腰子的。 “羊白肠儿!现煎现卖的羊白肠儿!十二文!尝一尝嘞客官!” “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煎耍鱼!千层儿!辣脚子!” “豆蔻山楂蜂蜜引子,雪泡豆儿水,酸甜可口,美容养颜哩......” 那卖甜油糕的小贩正气势汹汹和一个赶牛车拉客的的汉子吵架,嫌对方的牛车挡住了他的生意。 行人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儿,此起彼伏。 “大姐,这味道闻着好香啊!咱们吃什么啊!” 老三杨盼娘抽了抽鼻子。 她一向喜欢买这些小食,尤其是逛街的时候。 “先买两串麻腐鸡皮垫垫肚子!” 杨蔓娘指了指不远处烟熏火燎的小摊子,笑眯眯的道。 俩人朝食就吃了一个鱼肉包子,本就是空着肚子出来的,就想着一边逛一边在摊子上吃点儿什么。 “大娘子!蔓娘!三娘!盼娘!” 正吃着麻腐鸡皮,杨蔓娘便听见旁边有人叫她。 一转头,却见不远处,是张嫂子在向她们姐妹俩招手,她家就住在南熏门,杨蔓娘刚穿越的时候,租住的便是她家的屋子,还买过她家儿子做的羊皮靴子呢。 “嫂子在这里做什么呢?” 见到是熟人,杨蔓娘拉着妹妹跑上前笑问道。 张嫂子笑眯眯道: “家里冬天家里抱了些鸡蛋,孵出了不少小鸡仔儿,我婆婆说太多了,也不好全养着废粮食,我便想着趁这个社日拿来卖掉,蔓娘要不要买几只回去养?” 杨蔓娘这才注意到,这一片儿周围好些都是卖活物的摊子,有卖小猪仔儿的,卖公鸡鸭子的,卖兔子的。 张嫂子脚下放着一个大木箱子,里面垫了厚厚的麦草,麦草上,二三十只毛茸茸的黄色小鸡仔儿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啄食着麦草里的岁粮食,格外的可爱。 杨蔓娘一向喜欢小动物,家里地方大,只有白绾绾和幽影两个,加上个住在榕树上的孙大圣,到底还是有些冷清,买几只小鸡仔儿倒是不错,遂点了点头: “好啊,嫂子留六只给我吧,等我一会子逛完就回来拿!” 张嫂子第一个开了张,收了钱,顿时笑逐颜开: “还是我们蔓娘爽快,放心吧!我一定给你留最精神小鸡仔儿的!” ...... 辞别了张嫂子,杨蔓娘拉着妹妹继续逛。 大抵社日大家都出门逛了。这不,才走了没多远,便又遇上了认识的人,刘媒妇和她的小闺女幺娘。 刘媒妇是观音桥的中等媒妇,之前还上杨蔓娘家去过一次的。 “杨大娘子,出来看社戏啊?” 刘媒妇正跟相熟的人说话,瞧见杨蔓娘,便眼前一亮,笑吟吟的主动上前寒暄。 “刘嫂子好。” 刘媒妇热情的拉着杨蔓娘的手,给她介绍旁边一对四十余岁的夫妇。 那二人衣着光鲜,容貌富态,尤其那位夫人头上还戴着纱幔,显然很讲究的人家。 “这位是马官人和他家娘子,家住曲院街那边儿,开了一家绸缎铺子,他家铺子生意极好的。” 接着,她又给夫妇二人介绍杨蔓娘。 “她就是我之前说的杨家大娘子。” 杨蔓娘拉着妹妹一道施万福礼。 “马官人和夫人好!” “杨大娘子好!” 夫妻二人还礼,仔细的打量杨蔓娘,尤其那马家娘子还掀起头上的纱幔,上上下下的细看杨蔓娘。 最后,夫妻二人对望了一眼,脸上露出满意之色。 “大娘子今年虚岁也十七了吧?” 马夫人率先开口问道。 虽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礼貌起见,杨蔓娘还是笑了笑回道: “是。” “早就听刘姐姐说大娘子是个贤惠人,独自一人带大幼弟幼妹,今日一件果然如此。” 马夫人主动上前,拉着杨蔓娘的手笑着问道: “不过奴家听说,大娘子的弟弟很受朱员外重用,年纪轻轻便做了朱雀门报房的报房管事。想来等那朱贵回家含饴弄孙,将来做个大管事也是轻而易举,娘子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额......您过奖了。” 杨蔓娘干巴巴的道。 “我其实早就想和大娘子结交,但又恐贸然登门,惹得娘子见怪。” 马夫人笑着说罢,拿眼角睨了杨蔓娘一眼,显然是想让她主动邀请上门的。 但杨蔓娘搞不懂这位说话奇奇怪怪的夫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没有接话。 而是迟疑一下问道: “马夫人找我是有什么事儿吗?” 马夫人叫做马丽华,有两个儿子,老大已经成亲有孩子了,如今夫妻二人都在家里的绸缎铺子里帮忙做事。 老二不能继承家里的铺子,所以夫妻二人便送其去学堂里读书,想着能考个功名,最不济也能多认字,做个账房什么的将来好养家糊口。偏偏这小子不争气,不是读书的料,十七岁了,一本三字经都没有背熟,算术也学不通,倒是结交了不少游手好闲二流子朋友,整日里斗鸡走狗,让马家夫妇二人担忧不已,生怕自己百年之后,这个小儿子会饿死街头。 眼看着儿子立不起来,马夫人便动了旁的心思。想着不如给儿子找一个家底殷实的娘子。但是街里街坊的,曲院街谁家不知道她家小儿子的德行,一听是她家来提亲,都能把上门的媒人给大棍子赶出来,所以,虽然一直在说亲,但马家小儿子的亲事还是一直没成。 眼看曲院街那边儿是不行了,只能往远处些找。好在马夫人和刘媒妇的关系不错,是手帕交。偶然听说了杨蔓娘家的事,晓得她家竟然能买得起观音桥的一亩半宅子,而且家里只有三个半大的孩子,好拿捏,顿时便心里有了攀亲的想头。 之前那次刘媒妇上门,也是为了这个,但是只是礼节性的拜访,还没探口风儿,杨蔓娘就因为写稿子忙拒绝了说媒。 刘媒妇也没了再登门的机会,这事儿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谁想瞌睡送枕头,今儿个偏巧又遇见了。 见杨蔓娘出落的又标志,马夫人顿时便再次心思活络了起来。 若是小儿子能找个这样的儿媳妇,那自己可算是在曲院街那些长舌妇里扬眉吐气了。 马夫人越想越满意,生怕夜长梦多,这到嘴的鸭子飞了,连忙紧紧的攥住杨蔓娘的手,回头朝不远处招手道: “幺儿,快到这边儿来!” 马天龙早就注意到自家娘身旁边站着的姐妹俩了,听到喊声连忙快步跑了过来。 走进了,杨蔓娘才看清他的模样儿。 只见他年约十七八岁,身材壮硕,穿着一件上等绸缎缝制的青色儒生袍子,腰间系着一条墨绿色的腰带,圆脸上嵌着一双小眼睛,眼神流转间没有一丝读书人的文雅,反倒给人一种猥琐的感觉。 “幺儿,这是蔓娘。” 那位叫名儿的马公子,偷偷看了一眼杨蔓娘,顿时满脸绯红的垂下头去。 “娘子有礼了!” 马夫人见儿子害羞的样子,顿时心中大喜,这显然是看上了。 要知道她之前可是给儿子介绍了不少的小娘子,虽然没成,但儿子每次见面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呵呵,这是犬子名儿,在苏家私塾读书,最受先生器重的,如今马上就要参加考试了。” “额,马公子好!” 看着马公子绯红的脸,还有马夫人一脸得意又和蔼的神色,又瞥了一眼旁边刘媒婆热情的眼神。 杨蔓娘的心头‘砰’的一跳,顿时有点明白过味儿来了。 这是在相看自己啊! 这? 头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杨蔓娘也有点懵逼。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56 首页 上一页 1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