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黄忠长袖善舞,跟各样人都能结成好关系,没想到他还有这种做宣传委员的天分。 她把黄忠传来,道:“我倒不知,你倒有这样传扬名声的本领。” 黄忠跪在地上,斟酌着公主话中的语气,给自己来了一巴掌:“奴才这爱说话的毛病也不知怎的。不过公主所做的事,确实是好事。” 静了下来。 良久,公主什么也没说,黄忠死死盯着地毯上的团花图案,冷汗悄悄满背。 正当他打算磕头请罪的时候,公主终于发话了:“好事、坏事,常在一念之间,关键是把握一个度。” 名声的传扬,是好是坏,很难讲。 暮雪生性谨慎、这样出风头的事从前少有。她其实不大喜欢这样的感觉,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想,有些扬名也是需要的。有这样的名声打底,她之后想做些利国利民,但可能稍稍有些超前的事,或许得到的助力多些。 她故意严肃教训道:“再有这样的事,你必须报与我知,再由我决定是否传扬。否则我就会严惩你。另外,在传扬时,方向要把牢了。” 讲她有德行、与民同乐,可;讲她使百姓仰受天恩,很好;但是有半点指向她插手军政大事的,绝不能摆在明面上宣传。 宣传导向若是出了偏差,很麻烦的。 黄忠被她一吓,连连磕头,把脑袋啃得砰砰响:“奴才一定谨遵公主旨意,不敢自专。” “行了,你时刻记住。”暮雪把手搭在宝座扶手上,“既然你有这样的才华,那么除了护卫公主府之外,我额外给你一件差事。” “奴才叩谢公主赏识之恩。”黄忠飞快看了他一眼,“不知公主有何吩咐?” “办一张邸报吧,”暮雪道,“你来负责这事,就叫归化报好了。” 物尽其用,宣传这事,还是自己掌握在手上稳妥。 这时候京城里的邸报已经流行,样式简单,由朝廷管辖,会刊登一些圣谕、官吏升迁任命等消息。黄忠从前在京城时,瞧过份邸报,时值科举,邸报上题名进士的名录。 他满口答应下来,盘算着如何制作这份邸报。要有纸、有墨、可印刷。器物方便可以解决,大盛魁生意渠道广,弄来活字印刷机、油墨等,这倒不难。也不用怕不做邸报时空闲,归化有许多庙,庙里要印有六字真言的旗幅、经文之类的,总归能用到。 “请公主放心,奴才一定好好筹备,将这份报做得跟京城中的邸报一样。” 暮雪提点道:“但这报和京城的邸报略有不同。首先你板式得给我定好,标题何处,日期何处,都想好列明白。发报日期的话,大概一个月一次,有特别的加一刊。三语都要有。” 现在识字的人不多,能瞧懂的除了官吏,大概就是些资深掌柜以及她学堂里的人。 想到这里暮雪又补充道:“另外写作的方式,尽可能简短易读。你似乎对茶楼挺熟的,那么报纸出来后,你组织人在茶馆说书一样的讲讲故事,让他们都能听懂。还有些细节,你跟秘书们商量吧。”
第127章 青报 报纸的事,黄忠牵头费了牛鼻子劲…… 报纸的事, 黄忠牵头费了牛鼻子劲,各种搜罗器具人才,在府右街设了一个报房, 专心办报。黄忠不当值的时候,就泡在报房里。真在三个月内弄出来个雏形。 依照公主的意思, 这份报纸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要做到可靠广告赚取经费——她并不打算把这报纸办成纯粹自己拨款的公益报, 预备加些商业元素。报房来回改了几道,终于定了样子, 呈送至公主府请公主定夺。 暮雪将那份样刊打开来,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一大张纸折叠而成, 有点现代报纸的感觉,而不是如今的京报那样如同薄薄一本书一样。报纸有区域划分, 版一是时政要闻,刊登些朝廷的大事比如皇帝太后万寿节之类的。版二是重头戏, 包含牲畜价、茶砖价等物价信息,本地商人多商贸往来频繁,这些行情货价总归是能引得商人注意, 并且愿意购买的。版三预留给故事,农人牧民商人的经历啦、或者简短小说话本之类的,版四则是专设的广告部分, 这部分是收钱的。 “倒有点报纸的意思了。”她盯着头版上的报纸名, 归化报,念了两遍,觉得不大顺口。想到本地亦有青城之称,便道:“叫青报吧,好念好记。” 黄忠念了两遍, 赞道:“青报,青报,真是个好名字。” 他微微弓着背说:“奴才斗胆,向主子讨个恩典,请一副您的墨宝,作为报纸的刊名。” “这倒也不难。” 侍从准备笔墨,暮雪在书案前沉吟片刻,挥墨写下“青报”两个大字。 报纸有了,如何发售,是一个问题。一份新式样的报纸,如何吸引人愿意花钱买? 黄忠联合报房的人想了许久,觉得可以依仗人际关系向大盛魁、范氏商行以及官吏们推荐,这是小钱,看在公主府的面子上,他们总归会支持。其余的,则用糖之类的雇几个小孩子,在买卖街、茶馆等人多的地方售卖。 暮雪听了他们的谋划,有些无奈。 靠这些属下的支持,使报纸有个基础订量,这当然没错。可是光是如此,那她这报纸不是又成了自娱自乐的玩意儿了,这可不成。 “你们也该把眼界放大些,如今这虽然是一份小小的报纸,可是说不定日后就能在整个草原上大放异彩。乃至连临近的山西等省也会有发行。光想着靠大盛魁,靠范记,靠都统府的那些官吏。他们一个人是能给你订一百份报不成?总归是要让这些寻常商户,乃至于平头百姓都有兴趣来买这事儿方才做成了。” 她皱着眉头思索一番,把公主府长史穆森唤过来,说了青报发刊的事:“既然是首刊,免不了要有些牵引人心,让人不得不买的东西。我记得库伦以北的买卖城似乎要放一些新的票照,使申领的商户可以北上贸易,无论是到整个漠北甚至是与沙俄交易。” 穆森点头:“确实有这事。有些人拐弯抹角通关系,甚至找了奴才这里想要打听一些内幕消息。” “那看来找到公主府的倒不止你这一条门路。”暮雪笑了一下。 为了这事,近来云起他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打扰。有些人可是捧着真金白银上门来的。笃定四公主绝对能插手票照分配之事。当然,暮雪自然有这个本领。本身买卖城就是在她的建议下安设的。增领票照之事都统府与理藩院的人都曾来过公主府上汇报。基本上他们的管事官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公主府来请一次安,有事的时候则多来两回。 可是暮雪也就是听听就罢,她懒得具体去增减什么商号。毕竟大盛魁与范记已经是牢牢地把十来张票照攥在手心里了。没必要为了这些蝇头小利再去费神。因此面对都统府与理藩院来人,她只是说:“知道了,按照章程去办就是。有什么再报于我知,我来协调。” 之后便也没再管过这一回事儿。 只是如今新报创刊号,是得有一个足够引起城中商贾百姓兴趣的大新闻。 黄忠揣测道:“奴才愚钝,依照主子的意思,是否是在买卖城增领票号一事上做文章。” “正是。”暮雪道,“回头穆森你到都统府和理藩院那边都去一趟。问一问,这买卖城增领票号到底是如何一个章程?商户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选拔?都弄得清清楚楚的,用白纸黑字写下来。作为报纸上的文章刊登。” 报房的那几个人她也瞧过名录,好几位都是从学堂里抽调出来的,虽然朝气有活力,但不免有些稚嫩。新刊的重头戏文章,还是穆森这种在文字功夫上极为老成的人写作比较妥当。 穆森立刻答应:“奴才立刻去办此事。” 暮雪看向黄忠:“长史替青报撰写文章,你也得 把笔墨银准备好才是。这是不得可多得的大作。” “奴才一定备好,绝对是按照顶格的规制来支付笔墨银。”黄忠道。 “都是为公主做事,如何好意思。”穆森道。 “你就安心收下吧,这也是规矩。你在这里定了一个头例,之后的笔墨银如何给他们心里也就有数了,问起来也好说。”暮雪道,“公事公办,无论是这报纸还是其他什么都是一样的。” “奴才谨记公主教诲。” 黄忠与穆森不约而同道。彼此心里都有点数,公主这是借机在点他们呢! 如今公主府管辖的产业越来越多了,其中不同部门之间偶尔也有互相推诿或者互相给方便之事。看来这些情形公主都看在眼里,以后行事少不得要更加稳妥,万一有一日被翻旧账,或者被杀鸡儆猴,那可就不好过了。 暮捧起雕银桦木碗吃了一口奶茶,悠悠道:“记着就好。除了这篇文章写的漂漂亮亮之外,还有一计,可助青报打开局面。” 仲夏,归化城天气晴好,正是商业繁茂的时节。南来北往的客商,贩卖牲畜的,带着丝绸茶砖北上喀尔喀的,或者是收集羊毛,种种生意正是进行好时候。驼队马队就没停歇过,在叮叮当当的铃声里,在归化城的土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这个时候茶馆的生意也是极好的,管你是从北边归来,亦或者是预备要北上。在这样日头曝晒、大汗淋漓的季节都愿意到茶馆来吃一碗茶、歇歇脚。顺带也探听探听一些商情。 商人小沈就是其中之一。 忙着给自家驼队找了地方安顿,吩咐其余伙计好生给牲畜喂豆饼喂水,将一切料理妥当之后,他终于抽空到茶馆去。 从发白的大日头里走到茶馆的屋檐下,小沈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将头顶的帽子拿下来扇风。茶馆里坐的满满当当、喧闹不已。放眼望去,蒙古人,汉商以及一些满人都坐在其中吃茶吃些点心,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小沈好不容易寻了个座位坐下,点了一壶茉莉花茶。出了归化城再到漠北去,估计就只有砖茶,奶茶可以喝了。 等待盛茶的功夫,忽然听见外不头有一个半大孩子脆生生的喊:“卖报,卖报!捡钱,捡钱!新创刊的青报,花上五文钱极有可能得到一两银子!” 他一面说一面挥舞着手中的一份大纸,声音富有穿透力。尤其是捡钱两个字,让许多正在商谈的人都纷纷扭过了脖子去看他。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9 首页 上一页 1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