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
第152章 遇到林巧枝,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挑了个旁边不起眼的位置, 带着资料和笔记本,拉开椅子坐下,却是吸引了会议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次项目引进谈判, 德、日、法的三家公司通过询价书,进入到了技术谈判。依次是辛马克, 西日铁, 科莱西姆公司。 这场谈判,是与法国科莱西姆的谈判。 法国几名技术人员,见到林巧枝这个新面孔,年龄,性别……不管看哪个方面, 实在是有些诧异。 相互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 表情很快放松了下来。 尤其是当会议开始之后,发现林巧枝不怎么发言的时候,对她的警惕性,就逐渐降低了, 注意力也渐渐移开。 参会的中方技术人员,除了林巧枝外, 有三名主力钢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一名油田借调来的高级技术工人,坐在旁边的还有武兴钢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再就是首都钢铁研究院派下来的专员。 中方钢铁专家胡明德,很快切入会议主题,率先提出:“贵方CPE机组能否将废品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在与上一场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为了展示LF炉外精炼技术, 而暴露出的问题——限动芯棒轧机高达12%的废品率。 法方工程师则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绝对是最大的。如果贵方在意这个数据, 只需要使用精密管坯加热,将温度控制在±5℃,我们的CPE技术废品率仅3%”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皱眉头:“±5℃的温控,这个不容易做到吧?” “确实是,”法国人笑了一下,补充道:“需要配套进口咱们的感应炉,不贵,只需要额外再追加3000万即可。” …… 会议双方你来我往,针对细节切磋商讨。 林巧枝身处现场。 看着现场教学,可算是看明白了。 她这两天晚上,都和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研究这次的引进方案,知道中方自己人的实际底子。 再看眼下这个“演”出的样子。 摆出的架势,中法双方看起来,真的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切磋,她心中暗自称奇。 但也是认真的听对方发言。 一半是翻译,一半是直接听。 大多的引进项目,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林巧枝每经历一个项目,基本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业英语。 而工业来来回回,其实就那么多单词。 慢慢水平也就起来了。 听翻译的,和听对方技术人员的直接输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之间那种表述的习惯和共鸣,确实会被翻译转述削弱。 林巧枝主要还是听技术,理逻辑。 因为机械工业这个东西,一定是按照逻辑走的,和化学的千变万化不一样,和人这种善变的生物更不一样。 其实站在德、日、法三国的角度。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升级版本,高科技版。 老王想把自家的西瓜卖出去,有客人来问“你家西瓜甜不甜”的时候,难道他会说“我家西瓜不保证甜,这一卡车还被撞过一下,但是肯定是最沙的”? 他只会说:“我家西瓜包甜!而且绝对是这周围几家店里最沙的。” 如果你傻乎乎的买回去了,那就是成功卖出一个。 但如果你说:“老板,你家这瓜这块摸起来怎么瓤了,是不是摔过的?” 他或许会一脸固执的否认,但大多数老板,就会惊讶的一摸:“哎呀呀~不好意思,这个估计是刚刚不知道哪里磕了一下,我给你再挑一个/送你半个……” 说起来,卖设备和卖西瓜,也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只不过,大家买西瓜有经验了。 但买这样先进的炼钢、轧管、无缝钢管技术成套设备,还是头一遭。 而对法国科莱西姆公司来说,想要做局其实很难,也没有必要,损害名声和利益,中国又不是从前那个战火中什么也无法保障的弱小混乱国度了。 他们的政府态度坚定,非常有智慧。 而且,面对中国国营单位,想要编造点什么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做得越多,痕迹越多,反而越有可能被这群人察觉到蛛丝马迹而拆穿。 甚至因此暴露出更多信息。 所以像是曾经那样,既收了钱,又出了没用的旧设备这种好事,几乎是不可能了。 相比之下,不如在技术上稍微模糊一下,简单直接,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就是赚到。 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也是一种傲慢了。 因为他们是技术的掌握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需求,天然就站在了更为强势的一面,俯瞰着,俯瞰着并不懂技术的采购方。 而遇到林巧枝,真的就是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的技术眼界,可能比他们如今国内最先进的技术,都还要再高一截。 就好像已经做过文思豆腐的人,再去看片猪腰花的技术,即使此前从未给猪腰片过花刀,但要是厨师想把这客人当老外糊弄,还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不是在刀工上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耍了花样的。 法方说的话,表述的观点。 林巧枝一笔笔在本子上记着。 又在这些简单的字句之间,画上连接的箭头,梳理着逻辑和关系。 换个人来,就没法这么顺利了,比如法方提出“自研润滑系统可降低工作温度20%”以此规避中方对轴承耐久性的质疑,林巧枝站在更先进的角度看,就能一下判断出可行性。 但碍于现在的视角,就很难判断这话的真实性了,人本能的会怀疑——是不是我们做不到而已,法国万一真能做到呢?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对林巧枝来说,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 随着会议持续推进,中法两方慢慢开始打太极了,这也是谈判的正常现象,最先是最激烈的,因为提前准备过一晚上、甚至几晚上,双方都火力十足,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完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试着看能不能处理,实在无法达成一致的部分,都默契地留到下一次。 中方谈判代表们,先后往林巧枝这边看了看。 法方的工程师们注意到,不明所以地顺着他们的目光,就准备转头看。 林巧枝这时也开口道:“单辊轧制量≥15万吨?这个数据造假了吧?” 法方的工程师悚然一惊,怎么准确的瞄准了这个数据?谁告诉她的? 连己方的胡明德等人都惊吓到了,这么猛的吗,直接说人家数据造假…… 咱是谈判,是要慢慢谈啊,怎么能一苍蝇拍往人脸上打呢?哈哈哈哈哈! 胡明德笑着打圆场道:“我们林工还是性格比较严谨……”又当着对方翻译的面,转头对林巧枝,假意说都是合作方,咱们用词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金相分析报告没注意到吧?你们承诺的特殊添加剂防锈蚀,所以可以使轴承在冷却水侵入条件下锈蚀速率降低50%……”林巧枝摇了摇头,停顿片刻,“我猜测是用硫磷复合添加剂?” 然后继续道:“按照我们进口的同类型法国产的轧辊实际损耗数据,平均报废寿命是9.8万吨,仅是承诺值65%,靠一个特殊添加剂防锈蚀,不可能拔高到15万吨。” 胡明德低着头,不动声色地疯狂查找数据。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等人,也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漏洞,注意力疯狂集中起来,谈判就是打仗,可不讲究什么以和为贵,抓住就对方的弱点猛打,就是硬道理,何况他们还是采购方! “是谁跟你说特殊防锈剂是硫磷复合添加剂?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法方代表杰勒米面色紧绷对林巧枝质问。 林巧枝面色不变,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就是听了你们的描述,进行了一个合理的推测罢了。” “推测?”杰勒米感觉被敷衍了,“你要是单单靠两个数据,再加上金相分析报告,就猜到硫磷上,那就是耶稣降世了,你清楚防锈剂有多少种可能吗?” “我不清楚。”林巧枝摇摇头,却是道:“不过,你们依此给出15吨报废的数据,肯定是能猜出有问题的。” “为什么?”法方代表有些狐疑地追问,没有理由的!以他的技术积累,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个小点,毕竟影响轧辊轧制总量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很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损耗,加速报废。 可如果要说林巧枝是诈人的,是瞎编的,能编得这么准? 他也是深谙谈判技巧的,若非被准确指出特殊添加防锈剂的品类,且直接戳破了15万吨这个数据……这个15万吨的轧制总量和寿命,确实是有点问题。 倒不是造假,就是在实验室里出来的理想数据。邪门了,连特殊防锈剂的成分都猜得准? 法方谈判代表所有目光都投注在了林巧枝身上,想听她说清原委。 林巧枝却只笑了下,没有说什么,看向胡明德。 与对方打起了哑谜。
第153章 该死,你们和中方交流时说漏嘴了? 谈判的会议室, 相比平日内部开会的布置,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07 首页 上一页 1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