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只要他拿下工作,厂里是不能无故辞退的。 可厂里最后还是以他品行恶劣为由,将他开除了。 宋康平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奔波半生,到头来的归处竟是原地。 宋满冬听了大队长媳妇的话,才知宋康平跟许凤来,现在竟是在宋家住着。 她正要细问,忽的发现身边的声音停了。 宋满冬抬起眼,搜寻起来,在前方不远处,看到了许凤来身影。 许凤来脸上木木的,皮肤黑了,也多了许多皱纹,双唇发白,裂开了小口。 她走到宋满冬面前,眼睛才缓缓瞪大,认出了这是谁。 “满冬……?”许凤来试探的喊着。 宋满冬只看了她一眼,便转过头同大队长媳妇道,“婶子,那我们就先走了。” 她说着走向扶着自行车的陈敬之。 许凤来从她的声音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欣喜的追了上去,“满冬,你回来是来看我的么?” “妈知道错了,当初我不该管盈盈,我应该听你的话的。”许凤来说起这些年压在心底的话,“妈不该逃避,应该多想想你。” “他们没一个能靠得住的。”许凤来说着又想落泪,但半晌也没挤出来。 这两年的生活已经叫她泪水淌干了。 只是她诉完心中委屈再去看宋满冬,却见人已经坐上了自行车。 车轮滚动,朝前驶去。 许凤来还没反应过来,人已经走远了。 · 离开袁家沟,不见人烟,宋满冬才低声同陈敬之说起话。 谈论的却不是宋家的事。 “袁家沟这一任的大队长有点儿平了。”宋满冬感慨起来。 “河东大队也差不多。”陈敬之道,“张大队长的年岁经历过不少事,所以看的通透,但他几个孩子都不如他。大队长恐怕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来接任。” 宋满冬对这点是赞同的。 不然以张大队长的高龄,也该退下了。 “不知道张兴旺怎么样了。”张兴旺的几个兄弟本分老实,实在不是当大队长的料。 河东大队算是运气好,有赵胜男她们在,打下了基础。 加上如今食品厂办起来,下一任大队长只要不是个糊涂人,河东大队就不会出岔子,只会越来越好。 在公社停了下,两人吃过午饭,才往县里赶。 果真在招待所见到了郑先生。 宋满冬心底许多疑惑,但跟郑先生面对面时,却又不知从哪儿开始问。 “先喝点儿茶吧。”郑先生同她一照面,便知道了情况,叫助理给她们两人倒了热茶。 不疾不徐的给宋满冬解惑。 “我爷爷是遭徒弟背叛,不得已返乡避风头的,我妈为了保我,给我改了姓。” 郑先生三言两语概括了当时的情况,“时局动荡,未免牵连到我们,爷爷一直没同我们联系,直到他去世前,才写信给我妈,托她帮忙照顾一个人。” 宋满冬动了动唇,又把话忍住。 她实在不解,邻居从未同她说过这事,甚至在离世前几日,还对她横眉竖眼。 可郑先生对她的照顾不作假,若非邻居交代,郑先生不会无缘无故的照拂一个陌生人。 郑先生先说,“我妈接到信托人打听,知道你回了父母家,那两人又都是职工,给你提供的生活还不错,她便放下心来,没有贸然插手你的事情。” 宋满冬点头,怪不得当时在北京见面时,郑先生惊讶起来。 她仅有的困惑便是邻居的态度了,“你爷爷他……” 宋满冬低下头,“我没想到他会找人看顾我。” 郑先生也沉默会儿,才缓缓开口,“爷爷他愿意教你做菜,足以证明他很欣赏你。” “他思想古板,不收女徒弟,后来遭徒弟背叛,变成了不再收徒。” 但他在宋满冬这里破了例。 郑先生话音一转,又说道,“不过你也不必为过去的事烦恼,你能叫他改变心意,想来当年在他手下吃了不少苦头。” “你同他是两清的,我当时不愿跟你讲我的身份,也是因此。” 徒增烦恼罢了。 “哪里能两清。”宋满冬笑了下,抬起头,“我还没正式喊过他师父。” “我如今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全因师父的教导。只是我从前总以为他不喜欢我,不到不得已的时候,也不愿去讨嫌。” 如今经过郑先生一提,她才恍然惊觉,若是真不喜欢她,又怎么会搭理她? 像他对袁家沟的其他人一样,置如草芥便行。 偏偏面色难看的将自己带了回去,一点点的斧正她的习惯,又教她一手本事。 只是那时她太过年幼,不知道这是对她好,反而对自己那虚伪的父母心存幻想。 宋满冬心绪复杂,但有件事她现在无比确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日后也该多去看看师父。” 活着的人她尚且能邮寄一份礼物过去,但孟师父,她只能走到跟前,将自己做的事情仔细讲给他。 可惜她这次回来,只跟张大队长报备了市里结婚和回乡的事情,无法跟郑先生一同到北京去。 不过如今得知郑先生的身份,宋满冬便同他亲近起来,又仔细问了地址,叫他务必把师父的新“住处”告诉她。 只是惦记着要去看孟师父,忙起来却实在没时间。 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 先是夏天贺新云做出了牛乳面包,老马掏出了独家配方的绿豆糕。 大队食品厂要再度扩建时,受到了公社的注意。 宋满冬知道这一天是无可避免的。 从县城食品厂招工的名额分配就能看得出来,经由政府调配,要尽力覆盖县城各个地方的人。 河东大队想一枝独大是不可能的。 附近几个大队,乃至公社,都要惠及。 一番商谈后,最终与公社食品厂合并。 原先大队上的人转为了公社食品厂的工人,一并享有公社户口的待遇。 至于河东大队的其他人,则是从食品厂账上拿了钱分给各家安抚。 大家都觉得将来能拿到公社的户口,拿了钱便也安定下来。 同时,王希娜带着任娇说服了周边几个大队改种北农六号,待秋收时食品厂统一收购。 而张兴旺在这个夏天,拒绝了学校分配的工作,回到了河东大队。 张兴旺学的动物养护,原是就近分配到了省城农场。 他没说工资多少,但肯定是河东大队追不上的条件。 大队上的人直呼惋惜,又觉得他傻。 可这么傻的人,已经有许多个了。
第126章 完 ◎再相逢。◎ 77年12月10日。 寒气铺天盖地, 无孔不入,把人逼的牙关紧闭,瑟瑟发抖也不肯罢休。 但有一处的人们好似对此免疫了一般。 考试结束铃声刚过, 怀安县高中门口,等待的人便翘首以盼。 陈家明把自己羽绒服的拉链拉高,在一众好奇与羡慕的注视下, 低声同身旁的宋满冬说着, “也不知道他们这回考的怎么样, 最好是都考上。” 他这话真心实意, 但只有一半是为坐在考场里的知青们着想,毕竟这里面他熟识的也就只有几个。 那些没见过几面的知青, 考的好不好关他什么事儿。 只要王希娜她们考上就行了。 这样一来, 宋满冬也不必挂念这边的事情。 宋满冬估摸着,“应该是没太大问题。要是连王希娜她们也考不上,那能考上的人没几个。” 赵胜男前几年便从干校里出来, 入了地方政府。 姚娉婷毕业留校做了老师。 陆许山被“抓”进了研究所,研究的东西都列为保密级。 倒是写信的风格如旧,写给宋满冬的信全是大咧咧的问她要吃的。 宋满冬无语的同时,也将食品厂的新品, 和陈家明搜罗来的吃食全都打包寄给了他。 江志农也是进了豫农研究所, 夏天的时候还回来看了他种下的柿子树, 又重新为河东大队规划了一下山林果树的资源分配。 如若顺利, 过几年河东大队就有一座果山了。 王希娜憋着一股气,非要超过她们,干活的同时也没忘学习。 徐清则是这两年才开始重拾课本。 也是76年平反时, 河东大队住牛棚的人陆陆续续离开, 宋满冬才知道徐清来河东大队的原因, 他爷爷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他爷爷离开了,他还有的熬,知青可不是想走就能走的。 正巧这几年西医兴起,徐爷爷又建议徐清多学点儿西医方便的知识,叫他先看着书,回头有机会再去系统的学习一下,争取中西结合。 徐清顺从接受,也是这几年他亲自上手给人看病看得多了,才发觉中医的局限性。 虽然重新读书有些困难,但他没有陆许山那么厌学,倒是一切顺利。 原本安排好了接班人,今年要借工农兵学生的名额,没想到出了高考。 徐清果断选择了自己考试。 倒是方宛,扭捏了许久,才在她学生的怂恿之下,参加了考试。 她教的第一届学生去年便已经毕业,最优秀的一位更是考入了县里的文工团,掀起了一阵学音乐的热潮。 这些年的事情在宋满冬脑海里一闪而过,她正看着前方,身后忽的传来声音,“满冬!” 宋满冬回过头,惊讶的看着来人,“娉婷?你怎么来了?” 姚娉婷风风火火的跑了过来,“赶上了。” “我请了两天假,过来陪考。”她说着垫脚朝里看着,“让我看看今年的学生怎么样。” “说不定她们还有人要考到我们学校,做我的学生呢。” “姚老师口气大得很。”宋满冬不禁一笑。 “实话嘛。”姚娉婷得意的抬抬眉。 一瞬间把她们拉回了八年前。 很快,河东大队参加考试的考生都出来了。 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来参加了考试,毕竟这是她们仅有的回城机会,考上了就不必缩在这小小的河东大队。 即便河东大队如今因为食品厂兴盛起来,但大家更向往的还是自己的家乡。 除了他们,河东大队的本土人也不少。 是赵胜男她们为河东大队的人推开了学校的大门,而食品厂的不断扩大,给了大队上的人送孩子读书的底气。 从前一个大队不过双手之数的高中生,演变成了单今年的高三学生就有十几人。 一群人迎面走来,堪称浩浩荡荡。 宋满冬迎上前招呼着,“午饭应该做好了,一块儿过去吃吧。” 除去王希娜她们,这些人中有几个工厂的工人,又有工人子女。 可她同河东大队关系紧密,只单单照顾这些也不太合适。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86 首页 上一页 1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