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霓裳后来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无法忘记老宫女和自己说这段往事时的唏嘘神情。 便如此,随着刘继盛的到来,他们终于结束流离,过了一段还算是安稳的日子。然而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又不过数年后,她七岁时,刘继盛亦兵败身亡。 皇族和宗室们,终也是步了长安世家们的后尘,悉数被屠。霓裳被带着逃命时,亲眼看到她熟悉的人一堆一堆地被杀死。士兵们扒下他们的衣裳,披盘在自己的身上,再将他们扔进水中。她看见那些赤尸仿佛漂在水面上的白色布袋,一条条随着水波盘旋,时而交叠,时而分开。他们的头发铺散,缠在一起,如水面上飘涌的大片黑色的水草。这古怪的一幕,她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大厦早在多年之前便已倾崩,此后的每一天,实则不过是苟延残喘。她的皇帝父亲,如今又能继续逃到哪里去呢。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做了一件或是他此一生里最为刚强的事。 他杀死身边妃嫔,包括她的贵妃母亲,最后携着他最宠爱的女儿及儿子,登上高台,决意自焚祭天,以此种最为惨烈的方式,维护他作为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尊严。 大火在脚底燃起,火苗渐渐烧向被绑在柱上的姐弟。她和阿弟的裤脚开始沾火,皮肉遭灼的钻心疼痛之感,令他们放声痛哭。 天空阴云密布,一场大雨骤然而下。 盛夏的雨水,浇熄燃烧的火。 身畔阿弟继续哀哭。她看着如疯似狂的父亲,流着眼泪,想哭,却发不出哭声。 她的皇帝父亲仰天,呆愣片刻过后,忽然双手朝天高举。 “裴卿!见乎?朕今日落到如此地步,祖宗基业绝于朕,连朕自焚赎罪,竟也不被上苍所允!” 在李霓裳听不懂的狂笑声中,他拔剑斫断了绑住她和阿弟的绳索,厉声命人带他们离开。 “天若要亡,那便亡。” “天若要活,那便活!” 此便为霓裳记忆中的来自父皇的最后一句话。 她和阿弟被仅剩的几名忠诚宫人各自抱起仓皇奔逃。她挣扎着扭头,泪眼朦胧里,看见她的皇帝父亲背对着她,挥剑戗喉,倒了下去。 “……姑母随后得到消息,你与珑儿大难不死上路后,为躲避流兵,又走失散开。姑母焦心如焚,叫人在那一带到处寻,找到你时,你落单昏迷,万幸没有大碍,便先将你带了回来。你的阿弟却始终没有消息。你当也以为他早便死在了十年前吧?” 长公主握着李霓裳的那一双手越来越紧,力道大得似要将她手捏碎。 “姑母不信他真就那样死去了。当日天既降下甘霖,救你与你阿弟,你二人便定会受老天庇护。如今你该明白了吧,为何姑母这几年始终不得闲暇!” “上苍果然开眼!”长公主的眼眸烁着兴奋的光芒。 “幸有齐王相帮。就在前些日,姑母收到消息,你的阿弟他果然未死,他如今还活着——” 李霓裳蓦地睁眼,持起那一杆笔,写问:“他如今人在何处?” “放心!”长公主立即安抚她。 “他正在被带回来的路上。”她稍稍压低声。 “你也知你阿弟身份非同小可,乃我朝仅存的一点正统血脉。此事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便是崔重晏,姑母也不敢将此事交他,用的都是姑母自己的人。如今你回了,安心再等些天,便能见到你的阿弟了。” 李霓裳凝视对面的姑母,终于,缓缓点头。 长公主也长长舒出一口气,接着,仿佛想到一事。 “对了,齐王有一女,名蕙娘,年纪只比你略小几月,你知道的吧?” 霓裳此前曾听瑟瑟提过崔蕙娘,讲她是齐王独女,生母早逝,与长公主虽非亲生,关系却十分亲近。 “你来了正好,等明日你与蕙娘见面,这段时日,你二人正好相互作伴,也不至于一个人无处可去。”长公主笑道。 霓裳带笑,颔首应下。 “女大当嫁。蕙娘姻缘或便将至。” 霓裳又听她如此说了一句,便抬目,望去。 长公主笑着解释:“下月便是齐王五十大寿。崔家有一故亲,论祖上,百多年前世宗一朝,两家还是舅甥至亲。如今后代子弟虽天各一方,免不了有人情变迁,只齐王常说,祖上之亲,断不可废在他的手里,需勤加维系。” “那家姓裴,如今当家之人是齐王小辈,名世瑛,另有一胞弟,叫做世瑜。齐王亲笔手书,早早便给裴家兄弟发去请帖,料到时应也会来。裴家长兄已有家室,那世瑜却年方弱冠,尚未成亲。此番正好借着寿喜,若能结成姻缘,一来,不负祖上之亲,二来,两家往后更可齐心协力共举你的阿弟,复我李朝江山!” 霓裳怔望姑母。正在出神,耳中忽然传来一句语声。 “你怎的了,你在想甚?” 李霓裳顿时惊觉,立刻摇头。 长公主这才笑了,又望她一眼。 “阿娇,你可想过自己的姻缘?” 霓裳对上了长公主的眼。 姑母那一双看着她的笑眼极是柔和。然而李霓裳怎会看不出来,这一双柔眼的深处,却是试探。 “我朝虽已不存,然从前侥幸留存的世家当中,仍有不少似崔重晏这般的英才,齐王这等孤忠,也非少数。只可惜各方无不各自为政,难成气候。当世急需有人能站出振臂,好叫天下齐心协力,共抗贼逆。” “齐王常与我讲,他生平最为敬仰之人,便是世宗一朝的裴相裴冀,当年亦如同今日,山河破碎,然他以一人之力召天下忠良,力扭乾坤,如补天裂,是当之无愧的中兴功臣。齐王有心效仿。” “你是我李朝的正脉公主。你自出生便有祥瑞之名,天下人尽皆知。又有当日天降大雨,浇灭焚台,足可见是上天护佑。你今助力崔家,他便名正言顺如得天授。日后再加裴家兄弟在旁协从,何愁我李朝不复?” 姑母不疾不徐,叙着家常一般,和李霓裳说着话。 从得知自己将要踏上回程的那一刻起,她便已做好任何事的准备了。 她已猜到姑母接下来会说什么。 内心忽然变得平静无波。片刻前手心沁出的一点残留冷汗,亦消退了下去。 没有半分回避,李霓裳抬眸直视自己的姑母,静待她的安排。 长公主此时反倒显得迟疑起来,顿了一顿。 “便是齐王世子崔栩。”她说道。 阁中沉寂了下去。片刻后,响起长公主低低的一声叹息。 “莫怪姑母。既为公主之身,自有公主之命。” 李霓裳并无多余之举,只改坐为跪,向她恭敬地叩首,以此礼节,表自己对她此前多年以来照顾的谢意。 长公主欣慰颔首。 “那便如此定了。齐王寿日当天,趁四方到齐,一并宣布此讯。”
第6章 崔昆负手立在前堂通往后院的一道曲廊台阶下,微仰着面,视线越过檐廊的顶,投在其后露出的一座小檐楼顶上。 楼中宿着昨夜刚到的那位少女。 晨光渐亮,天空薄青,将昨夜隐在深夜里的小檐楼的轮廓显得越来越清晰。不过一夜功夫,楼顶的黑瓦便覆上一层不薄的白霜。 又一个考验人的冷酷的严冬降临了。 崔昆眺望片刻,转面望向身后侍立着的一名仆从。 崔昆面容不怒自威,早年带兵之时,往往身披战甲,与部下一道破军冲杀,每有战利,必分赏有功之人,自己则束身俭约,如今姬妾皆无,冬夏不过各两套常服。无论部将还是府中仆下,无不对他发自内心地既敬且畏。 那仆从方才一直都在望着这边,以便时刻应召,见状迅速小步奔上。听到家主问是否已将话传到,点头:“禀齐王,方才说快了。世子应已在来的路上。”禀完,窥家主眉头微皱,显是不悦,忙机灵地又道:“小人这就再去催。” 崔昆道了声不必,迈步便去。 却说崔栩昨日傍晚回城,意犹未尽,又喝过一番,方搂一侍妾尽兴而眠。崔昆因白天收到有关潼关之战的最新消息,心内担忧,连夜召了几名司马与幕僚在军府内就着舆图沙盘推演局面,故并不知晓城门口发生的事,回来收到报告,虽感恼怒,但崔重晏不怪,儿子醉睡不醒,加上心事又被潼关形势羁住,事也就草草作罢了。 崔栩方已被外头的侍女催醒,知崔昆要自己过去,疑心是为昨日城门口挑衅崔重晏的事责备自己,自是不愿,心内更感不平,借宿醉头疼暂时拖延,一面坐在榻沿由那侍妾助着慢慢穿衣着履,一面思忖见面后如何应对。只还没想好,又听外面催声传来,烦躁不已,知是躲不过去,一把推开还在身旁痴痴昵昵撒娇纠缠的侍妾,自己登上靴履,大步走到门后,怒冲冲一把拉开了门,口里骂:“催什么催!迟个片刻,又能如何——” 话音未落,撞见门外一张含着虎威的面,没想到崔昆竟自己来了,一愣,慌忙后退一步,让到一旁,“父王,你怎亲自来此?” 崔昆冷面,侍妾吓得胡乱掩上衣襟匆匆退走。崔栩观父亲神情不善,心一横,哼道:“父亲大早又是要为那外来人责备儿吗?莫不是将来要把儿子助父亲打下的这青州基业也拱手送给那人?若是如此,不如早说清楚,儿子也早些出去,免得将来连个容身之地也无!” 崔昆跨入,叱了一声孽畜。 “你除能领兵杀几个人,还能助我甚事?你可知如今外头的局面?” 不待崔栩出声,崔昆继续道:“昨日方收到消息,宇文纵局面大好,便将攻下潼关了!一旦叫他自那孙荣手里夺走潼关,你知将会如何?” 崔栩一惊。 他虽性情残暴,然而论到战事,并非完全蠢钝之辈:“他拿下潼关,则取关内如关门打狗,长安迟早必将落入他手。” 崔昆沉面:“远不止如此。” “长安今虽一片废墟弃地,实无用处,但夺下长安,足以鼓舞士气,以天下之中而自居,往后声威,只会更盛。孙荣失关内之地,但只要固守他的东都,想再支撑一段时日,也并非做不到。那宇文纵一时打不掉孙荣,必捡软柿子去捏。你说,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崔栩微吸冷气:“难道竟是我们?” “裴家兄弟凭着祖上所积之威,如今也算是站稳脚跟,太原府以西的河西之地,宇文纵目下轻易不会去动。我若是他,必会先拿青州齐州,如此,便可对东都形成左右夹包之势,到时想拿下孙荣,是迟早之事。等他占了孙荣今日之地,养足兵马,再打裴家兄弟,也是不迟。” 崔栩不服:“父王何必如此灭自己威风?宇文纵老巢在蜀,就算叫他拿下关中,一来两地相距甚远,二来,我青州也非弹丸小地,他再厉害,敢舍近攻远,叫他不死也扒层皮!”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94 首页 上一页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