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一下子就心软了:“好吧,我们一起去吧。” 她在答应的这一刻,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小时候自己不听大人的话了。 因为她小时候就不可能像永秋这样撒娇要东西。 她妈不让她做的事情,她要是敢继续说,两耳光就过来了。 四个人一起出去了。 对于小春来说,灯之类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主要是她的心都牵挂在这两个孩子身上。 永秋和凌云几乎是一路兴奋地跳脚,看到路灯要跳一下,围着路灯能转圈圈。 走了一大圈才回去,两个孩子回去的时候还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依旧很兴奋。 小春看着她们,心里到底还是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永秋的脸就垮下来了。 要打针了。 这边排队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带孩子过来打预防针。 小春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永秋的手心都是汗,害怕的。 凌云不需要打针,她不断地安慰永秋:“不疼,就像蚂蚁蛰了一下,一下子就过去了。” 小孩子对于打针这个事情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这就是一件“大人要你做的事情”。 永秋是真的怕打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就光是看到前面那个小孩子撩袖子,露出胳膊她身体就开始抖了起来。 前面那个小孩的奶奶还在旁边不停地说:“本来学校统一打预防针,结果那天他请假没有去学校,搞得又耽搁了两天!” 老人家还在吓唬人:“给他多打两针,让他长长记性。” 那个医生阿姨笑了笑,说道:“那可不行。” 永秋往后缩了缩,生怕自己妈妈也告诉对方这件事。 “一会儿不要看针头,你就看妈妈。”小春不太明白就打个针而已,怎么就这么怕,但她也心疼永秋。 永秋嗯了一声,走了过去。 她把眼睛一闭,头往一边转,手还是抖。 下一秒,她觉得自己清楚地感觉到了针头扎进来了,痛一下子就来了。 “好了好了。在另一边坐一会儿,观察一下。” 永秋的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一会儿的功夫就不觉得疼了,又开始和凌云一起好奇地看医院里的其他人。 小春坐在这里,也在看这个医院,对面的科室上面写着妇科。 小春也大概知道一点,之前也有人来雨兰镇宣传过妇女健康。 不少女同志都在那里排队。 小春看了一会儿,想起了一些事情,可又一想,还是觉得算了,又带着两个孩子往回走。 原本的卫生所,现在已经叫平城卫生局了。 这一年平城卫生局的目标是完成对全县妇女病的普查普治。 “今年我们的任务是对全县的妇女病进行普查普治,应查人数102593人,理论上来说,从年轻的已婚妇女到老年妇女都是我们的应查对象。” 卫生局的局长是个中年女人,也没有说什么虚的,而是点出了最重要的一点:“根据隔壁县的经验,很多妇女对于妇科病讳莫如深,不愿意说出来,也拒绝接受检查,你们要先和大队的赤脚医生沟通,取得她们的信任,尽量由她们牵线,进行这一次的普查普治。” 作者有话说: 妇女病的普查普治不同地区的时间不一样,很多地方要1977年才能开始,原型地区应该是1972-1974年,三年完成的普查普治,文中有进行小说化处理。
第122章 农村医疗(十六) ◎(1974)她们能做的极限。◎
第一百二十二章 这一年是1974年, 尚未远去的战争阴影,求老天爷都不管用的疾病恐慌,再加上没有避孕措施, 很少有家庭能够做到只生一个孩子。 雨兰镇的妇女和新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一样, 大部分都生过三个孩子,甚至有一部分妇女生过五个以上。 新法接生也只是近20年来的事,过去不健全的接生手法,没有得到好的照顾的产后修复,雨兰镇的妇女们多多少少都有难言之隐。 下身疼痛,出血,失禁…… 普通的受伤, 没有人会隐藏,也不会有人觉得羞耻。 但这种痛苦, 受制于环境,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妇女会在明面上提起来。 熊世珍在做接生婆的第二年就发现了这个事情。 1975年的一天,熊世珍正在烧饭,门口就探出了一个脑袋。 自从熊世珍当了接生婆, 来她们家人也就多了,不像过去那样了。 “怎么突然来我这里了?你不是刚出月子吗?”熊世珍一边说一边给人拿了凳子。 “有什么事情直接找个人给我带个信我就来了。” 来人是她接生过的一个产妇, 从桃花村嫁到龙头村的新媳妇儿。 龙头村还是有一段距离。 产妇脸上苍白, 摆了摆手, 不愿意坐下来, 又看了一眼院子里熊世珍的老头子。 她的脸上呈现出那种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表情。 熊世珍到底是女人, 一眼就懂了。 “去里面房间说话。” 她们家里面还有一个房间,是唐国兴睡觉的房间, 放了不少的大坛子在里面, 因为在靠里面, 阳光都晒不到,导致整个房间都有些阴了。 两个人进去以后,产妇抖了一下。 “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想跟我说?” “那个……”可能是房间里的阴暗给了她一点安全感,她小声说道:“熊婆婆,那里还是一直出血怎么办。” 她的语气非常低,仿佛在说一个绝对不能被外人听到的事情。 原来,产妇出了月子以后依旧出血不止。 她有些害怕,镇上有一个药店,可药店里面的大夫是男人。 她不好意思开口说这个事情。 女人心里又非常害怕,她还这么年轻,孩子刚满月,要是自己死了可怎么办? “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一段时间了,我原本以为是那个来了,结果一直没有停,我就觉得不对劲。” 这种事情,她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没有说,又想到了给自己接生的熊婆婆,于是就赶紧来了这里。 她也就二十岁,说完以后,眼泪都下来了。 “你莫着急,我去问问药店那边。” 药店那边有个大夫,平日里雨兰镇的人有个发热头疼都去找他拿中药。 熊世珍当然知道对方害怕什么安慰道:“你先回去,这件事情就交给我,你不要担心了。” 熊世珍饭也不煮了,就朝着药店那边去。 她老头子在后面喊她:“这又是要去哪?又是谁需要你吗?” “不是你的事情,不要问那么多。”熊世珍道。 她到了药店,药店的老板是个差不多大的中年男人。 因为唐国兴两次大病,中药是一罐子一罐子的喝,熊世珍给药铺送了不少钱,两个人也算是熟人了。 “熊婆婆,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 “你这里有没有药可以治生产后出血不止的药。”熊世珍一边说一边打量着,去看后面药柜子里的东西。 里面还有几个人,一听这话,表情都有些不好。 其中一个说道:“这种事情怎么能这么说出来?” 熊世珍如果现在二十岁,被这样说,肯定会羞的满脸通红。 但她不是。 她六十几岁了,以前骂人就狠,现在骂起人来更刻薄了。 老人家说道:“这也不能说?生产就是生孩子,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被女人生出来的,怎么,你们这一代人都不知道是女人生了你们吗?” 那男人听了立马就要来打人了。 大夫赶紧拦住了:“给我一个面子,一人少说两句,我这里是看病的,不是打架的。” 男人这才离开,走之前还狠狠地瞪了熊世珍一眼。 熊世珍看不惯这种人,她去城里培训过,这些人在她眼里就是和地主一样可恶的封建余孽了。 “熊婆婆啊,你都这把年纪了,不要总是得罪人。”大夫叹了一口气。 熊世珍看了他一眼,道:“我是年纪越大越明事理了。” “不跟你说这个了。你说的这个病,我这没有药。” “你一个药店怎么会没有药?” “确实没有药。”对方说道:“要不然你进来看吧,医书上说可以用益母草和小蓟根叶治。” 熊世珍一想,便转头去找了李婆,李婆的名字叫李原林,她除了接生,偶尔也会去挖草药卖。 既然知道了这两种草药的名字,那去找她便合适。 李原林一听,立马去拿了背篓。 “去悬崖下挖。” 两个人走路的时候,就说起了这些事情。 “这些人都是封建思想,女人们拼了半条命生下他们,怎么还不吉利了?” 她在城里学新法接生的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对旧法接生和旧法接生背后的封建迷信的批判和对妇女们的赞美。 那些话很好地解答了一个老人家这六十年的困惑。 现在自然也是张口就能说。 李原林听了她这话,说道:“你这也算什么,我之前接生的时候还遇到过一户人家,他们家就一个屋子,堂屋和床是放在一起的,怎么都不愿意让孕妇在屋子里生孩子,说是不吉利,来年要倒霉,非得把孕妇抬到旁边的牛圈里面,还说把牛圈打扫干净了。” “这种人真是气死人了。” “可不是,咱们年轻的时候,生孩子也是各种忌讳,现在倒是好些了。” 熊世珍叹了一口气:“这样想想,做女人真苦。” “谁说不是呢。” 两个人下了悬崖,这两种草药都不难找,两个人找了一些。 熊世珍看着草药,又想起了产妇,她不好意思去药店。 “你说,我们俩来种一些药材怎么样?” “你看,我们本来就是接生,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又不好意思去找大夫,不如我们学学怎么治。” 熊世珍自从学会了新法接生,就觉得其他东西也可以学会。 “那敢情好!她们不好意思找大夫,但肯定好意思来找我们俩。” 两个人起初就是想着种一些药材,应付一些女人们不好说出来的病。 这便是两个人在雨兰镇这个地方能做到的极限了。 作者有话说: 这个月更新不太稳定,给大家抽个奖补偿一下~
第123章 农村医疗(十七) ◎(1974)她得活久一些。◎
第一百二十三章 熊世珍的小药铺一直开着, 后来集体生产了,生产队还考虑到她们种药材是为了大家好,专门划了地给种药材。 这几年, 平城在喊合作医疗, 大队这边也新起了合作医疗的风。 赤脚医生和大队卫生室都有出现,但熊世珍的小药铺依旧有不少女人来。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6 首页 上一页 1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