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一城烟雨一楼合,一花只为一树开

首页 > 穿越重生
收藏  反馈 

寒门首辅养成记

作者:吾栖春山   状态:完结   时间:2025-04-04 16:10:28

  小厮送完话就走了,梅长湖和贺宁远两人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是担忧。

  郑家,外地人,那么多姓郑的,是哪户郑家?

  梅长湖心里有所感:“贺兄,你说会不会是顶上的那户郑家?”

  贺宁远明白梅长湖所想,他也不知:“临江府郑家原来做的是丝绸瓷器生意,粮食生意倒是没听说过。”

  粮食生意在本地州府做一做就罢了,若是要往返南北做粮食生意,走陆路要打点各州府路官及山匪,走水路要打点各地码头水匪等,走一趟生意要带上大量人手。

  一句话,要做大粮商,顶头压得住场面的人、管事的手腕、护卫打手等,都少不了。

  “也难说是不是那家,不过临江府郑家若是靠着家里出了个贵妃就想做大粮商的买卖,也说得过去,只是才插进来就欺行霸市,未免太霸道了些。”

  “是不是临江府郑家,叫人去打听打听就知道了。”

  “若是呢?若来人是临江府郑家,人家就是想压价买粮,咱们还能如何?劝百姓别卖?”

  不卖不可能,百姓还能着钱使呢。

  “若真是临江府郑家,那就要看罗县令的态度了。”

  梅长湖道:“罗县令大小是个官儿,他若是不肯帮郑家压价,郑家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二十文的价钱太少了些了!

  梅长湖眼眸微沉:“贺兄别忘了,郑家可是出了个后妃的,郑贵妃还有个儿子,若真是闹大了,郑家人欺压百姓低价收粮,这是要做什么?”

  焉知朝堂上的大人们,不会以皇子母族与民争利弹劾郑家?

  若是心狠,把皇子与屯粮联系起来,天子一怒,郑家还不知落得何等下场。

  “可……别说南溪县了,就说叙州府也只是个西南边陲的州府,和京城距离太远,一时之间,跑一趟来回,只怕黄花菜都凉了。”贺宁远叹气。

  梅长湖叹气:“只能先看看再说了。”

  大晋朝建立后没了战乱,接连两任县令都是有良心的官员,南溪县的百姓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这个不错,也只是跟其他过得更苦的百姓相比。

  就说清溪村的百姓吧,好不容易碰到个丰收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指着卖粮的这点钱做点事,粮食还没收进粮仓卖粮的钱就被安排出去了。若是叫他们知道今年粮价贱成这样,只怕要哭晕过去。

  罗县令和县丞商量完粮价之事后,县丞即刻叫捕头去县里周边各村通知里正,今年新粮的价大概在三十文到三十五文,其他县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叫他们别被人骗了去。

  待县丞走后,罗县令叫人把梅家、贺家、孙家三家的当家人请来。

  来了南溪县大半年了,罗县令心里也知道,在南溪县这个小地方,真有门路的只有梅家、贺家、孙家、王家四家。

  王家人在白水村,当家人又是个女人,天快黑了不便去请,只好请梅家、贺家、孙家人来。

  孙浔并不知道罗县令请他所为何事,路上梅长湖把郑家压价买粮之事说了后,孙浔只问:“可是临江府郑家?”

  梅长湖和贺宁远不知,罗县令给了肯定的回答:“正是临江府郑家。”

  孙浔和梅长湖对视一眼,两人想到了从李道长那儿听来的消息,难道是大皇子不妥,二皇子的母家,郑家人觉得自家有希望了,这就张狂起来了?

  只看郑家给的价,就不是正经做生意的人家,突然以势压人,定然有什么不得了倚仗。

  罗县令并不知道京城的事,他凭借当官的直觉做出反应:“郑家毕竟是出了后妃的,还有个皇子,不可轻易得罪,三位看,此事该如何是好?”

  孙浔道:“大人既然已经派人去各村了,咱们可先看看郑家那位管家的反应再说。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大人明日可派人给叙州府知府田大人通个气。”

  “这田大人是什么来路?”

  新任知府田国柱半个月前才上任,罗县令上月去叙州府拜会了田知府一回,只知道田知府也是寒门子弟出身,从京城来,其他一无所知。此时听孙浔毫不犹豫地说出田知府,罗县令立刻意识到孙浔知道些他不知道的事。

  孙浔笑了笑道:“田知府出身寒门不假,但田知府也是当朝首辅姚炳最喜爱的弟子之一,今年因为奉皇命清理山东田亩得罪了人,这才从京城下放至叙州府任知府。”

  奉皇命,首辅的弟子,就这两个词就能让罗县令知道,田知府背后有人,背后之人还是郑家得罪不起的人,罗县令顿时又惊又喜。

  皇上扶持寒门,罗县令这样平庸的寒门子弟是大多数,顶不上什么事儿,田知府这样有背景有手段的寒门之人,才是前途无量之人。

  孙浔怕罗县令太过担忧,又道:“田知府官声不错,是个有为之人,定不会为了独善其身就不顾治下百姓。”

  罗县令心里彻底稳了:“不用等明日,本官立刻写信,坐船连夜走水路送去叙州府。”

  他罗叔岩得罪不起郑家人,郑家人如今也得罪不起当朝首辅的弟子,看看郑家会不会为了捞这点银子舍出命去。

  想到郑二管家的嘴脸,罗县令是真的怒了。


第14章 地方大族的生存之道

  县里的衙役晚上出城去各村通知今年新粮的价,在普通百姓看来,这是县令大人体恤他们,怕他们上当受骗。但在赵氏和王苍母子二人看来,十分不寻常。

  隔日一大早,王苍比往常早了半个时辰进城,到了先生家后立刻去拜见先生。

  孙浔见王苍一大早来,还是问粮食的事,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是个心里有成算的。”

  王苍:“还请先生告知,昨日傍晚县里可发生什么大事了?”

  孙浔也不拖延,把昨日一个姓郑的粮商低价采粮之事告知王苍:“你家的良田比渔娘家的良田还多些,白水村还是离县城最近的村,只怕今日上午郑家就会去你家买粮。”

  “先生,这郑家什么来路?”

  孙浔淡淡道:“郑家那个管家昨日一到县里就给罗县令递了帖子,这个郑家的主家出身临江府,家里出了个后妃。”

  王苍心头一惊,立刻明白这个郑家是二皇子母族:“先生看,我家该如何处置?”

  “粮食是你家的,卖不卖,什么时候卖,当然是该你家处置。你不用着急,郑家毕竟是外来户,罗县令不会相帮,郑家带着一群管事小厮想压价买粮,那也成不了。”

  “罗县令不配合,郑家若是找更上面的人……”

  孙浔笑道:“昨日罗县令连夜给叙州府知府送信,快的话,今日上午回信应该也到了。郑家有没有本事以势压人,很快就知道了。”

  “多谢先生指点。”

  王苍即刻叫小厮王连立刻赶马车回家,把郑家买粮之事告诉母亲。

  贺文嘉和渔娘来孙家读书,贺文嘉见王苍皱眉站在孙家大门口,笑道:“你来得早呀,怎么你的小厮走了?”

  王苍对两人点点头:“家里有点事,叫王连回去一趟。”

  贺文嘉哦了声,一脚迈进先生家,忍不住抱怨:“昨日先生留的功课你可做完了?我昨儿晚上忙到戌时才写完,可累着我了。”

  王苍应和了两声,和贺文嘉并肩走进院子。

  进去书房,渔娘一边摆放笔墨一边问王苍:“你叫王连回家是为了卖粮之事?”

  渔娘昨儿写功课也忙得很晚,早上用早食时听她爹说到卖粮,渔娘那时才知道有人盯上了南溪县这块不算肥的肥肉。

  王苍点头:“昨日天都黑了,衙役进村敲锣去各家通知粮价我就觉得不寻常。”

  贺文嘉还傻傻的:“卖粮?王苍你家要卖粮啊?”

  渔娘白了他一眼:“别管王苍家了,你家虽没有粮食可卖,昨日贺叔被请去县衙你不知?”

  “出什么新鲜事了,快告诉我,快告诉我!”贺文嘉眼睛一下亮了。

  “来了个外地人,想借罗大人仗势欺人低价买粮,罗大人没答应。”

  虽没答应,罗大人到底是个七品芝麻官儿,怕得罪了手眼通天的郑家,昨儿晚上只怕也焦心的睡不着。

  贺文嘉眼里的光一下没了,怒得一拍桌子:“这还了得,百姓好不容易好过些,这些人远远就闻着味儿来敲骨吸髓,可恨!”

  “气什么气,除了把百姓逼反的时候,其他时候上面人什么时候在乎过底下百姓如何?不过蝼蚁罢了。前日写的策论你忘了?”

  前日讲的是前朝立国除了世家之外的支持,议论天下民不聊生,百姓怒而反之,前朝皇帝借势才一统天下。

  前朝立国后,免税不过一二年,百姓又重新过上了之前的日子,赋役繁重,压得百姓直不起腰。待到前朝末年几次天灾,几次兵祸,百姓活不下去了,又反了前朝,建立了如今的大晋朝。

  贺文嘉泄气:“咱们家这样的小家族都能过得不差,那些世家大族过得就更好了,怎么还……”

  渔娘淡淡道:“人心不足罢了,欲壑是没有尽头的。”

  除非被彻底毁灭!

  郑二管家没有罗县令的支持,他也没放在心上,找了几个当地带路的人,就跑去县下各村收粮。

  郑家人一出城罗县令就收到消息了,张县丞前来禀报,愤恨道:“郑家太不把您放在眼里了。”

  罗县令不慌,也不生那份闲气,因为这会儿他已经收到知府大人的回信了。

  罗县令眼中含笑:“人家家里出了个贵妃,哪里用得着把我等小官放在眼里?罢了,他要收粮就去收吧。”

  张县丞着急:“可百姓无辜啊。”

  都说铁打的县丞,流水的县令。县令来来去去还有个挪动。县丞若是没有门路往上走,几乎是上任干到老。

  张县丞就是南溪县本地人,亲朋也在本地,来了个外地人想欺压他们,张县丞自然不高兴,巴不得县令大人跟郑家打将起来,把郑家赶出去。

  “昨日捕快衙役不是下乡通报了嘛,郑家买不着粮的。”

  有了知府大人的话,罗县令眉目都舒展起来了:“你亲自去一趟码头,下午有几个叙州府来的粮商要来咱们南溪县收粮,你多帮衬些。”

  “大人,还有粮商要来?”

  “嗯,知府大人听说咱们县来了粮商,给咱们县又叫了几个粮商过来。多几个粮商,百姓们也有个选。”

  “这……”

  罗县令笑道:“放心,知府大人亲口提的粮商,自然是不差的。”

  张县丞怕叙州府那个知府大人也想派自己人来南溪县分一杯羹,来的人跟郑家人是一丘之貉。

  张县丞奉命去码头接人时心里还十分担忧,直到他接到人,听到来的粮商报出的价后,张县丞心头大喜。

  张县丞客气地把几位粮商请到客栈住下后,立刻去叫在码头上干活的本家侄子:“你先别忙,赶紧回村里一趟,跟家里人说,叙州府来了几个大粮商,买粮价最低三十文一斗,要卖粮的,叫他们赶紧收拾好送县里来。”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