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一城烟雨一楼合,一花只为一树开

首页 > 穿越重生
收藏  反馈 

寒门首辅养成记

作者:吾栖春山   状态:完结   时间:2025-04-04 16:10:28

  “哎,我这就去。”

  张县丞吩咐时没有背着人,码头上其他许多干活儿的劳力也听到了,机灵的人也赶紧回村里传递消息,不能让自己家吃亏了。

  在码头上干活的都是县城附近村里的百姓,昨天来的那伙姓郑的出二十文一斗的价钱收稻子大家伙儿都知道,压价压得这般狠,他们如何能卖?

  可这些大粮商哪里是普通百姓得罪得起的,如今有其他大粮商过来买粮,还不赶紧着脱手。

  郑家的管事小厮去县城附近几个村跑了一遍,一粒粮没收着,消息报到郑二管家处,郑二管家冷笑:“真当我郑家拿他们这些地头蛇没办法了?”

  郑家这次往叙州府派了二十几个管家收粮,郑二管家只是其中一个,他必不肯落后的,正要吩咐管事用些手段,一个郑家的小厮连门都没敲就推门进来。

  “二管家不好了,前头客栈里来了几个粮商,出价三十文一斗稻谷。”

  “谁敢跟郑家争食?”郑二管家一拍桌子站起来,怒火冲天。

  “来的是益州府杨家二房的三儿子杨密。”

  郑二管家敢打着郑家的旗号以势压人,杨三郎自然也不会隐藏身份。

  益州府杨家不在前朝的世家谱上,可杨家的底蕴一点不比郑家这等二流世家弱。即使郑家在今朝靠着家里出了个后妃在朝堂上有了名号,益州府杨家也是不怕他们的。

  江南世族虽厉害,偏远之地的大族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天高皇帝远,皇帝对偏远州府的控制远不如江南地区,杨家又知情识趣,知道低调做人,有杨家这么个听话的大族在益州府卧着,皇帝也不会想大动干戈灭了杨家。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益州府杨家,才是本地真正的地头蛇,郑家比不过。

  能在郑家当上管家,脑子就差不了,郑二管家亲自去拜访杨密,杨密请郑二管家喝茶。

  郑二管家在杨密面前说话,比在罗县令面前客气多了。话里话外的意思,甚至有些拉拢杨家,说什么圣上夸二皇子聪慧之类的话。

  杨密说话和气,郑家如何、京城如何,他并不关心,他来南溪县只是为了处理一件事,他只是告诉郑二管家:你们郑家,捞过界了!

  郑二管家黑脸离开,立刻写了信,叫小厮走水路送回郑家。

  两人谈话就在客栈大堂,也没避着人,郑二管家走后,南溪县该知道消息的人就都知道了。

  梅长湖羡慕地跟闺女说:“叫我看,江浙还是太扎眼,我们梅家若是原来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就算比不过杨家,也不会叫郑家这样的家族欺负了。”

  瞧瞧杨家人,说话多硬气!

  渔娘赶着去书楼做功课,只道:“爹你别做梦了,益州府杨家的大宗生意是跟草原上做的,咱们家哪有门路跟草原上的那些人打交道?”

  淮安富裕又水路交通顺畅,养活得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家族。云贵川这些地方可就不同了,人家能立起来,靠的是综合实力,那叫一个口齿伶俐、拳脚不俗,像梅家这样只会做生意可行不通。

  梅长湖羡慕杨家,罗县令佩服的却是田知府。田知府到任才一月有余,就能使动杨家人了,不愧是首辅大人的高足,手腕就是高。

  南溪县粮铺的掌柜们听到消息也松了口气。

  昨日郑家人对他们这些粮铺掌柜又是拉拢又是威胁,要求他们收粮价必须定的比郑家更低,否则就叫他们的铺子开不下去,他们敢怒不敢言。

  幸好今日杨家来了。


第15章 道个不是

  柿子拣软的捏,郑家不仅派人来了南溪县,叙州府其他州县也去了人,没过几天,罗县令收到高县、珙县、长宁等县同僚来信。

  郑家人在当地压价收粮,有点良心的硬抗着等到了知府回信,撑不住的只能任他们去了,郑家在其他县收到了不少的粮食。

  或早或晚,田知府治下的州县都收到了他的亲笔信,郑家和益州府杨家人打对台,杨家更胜一筹。

  郑家人来势汹汹,这般被杨家压下去到底是没脸,就算如此,郑家也不敢跟杨家人针锋相对,反而往后退了几步,压价买粮的管事小厮全部走了,郑家的主子专程从江南来叙州府处理这起事情。

  益州府杨家家大业大,巴蜀各地都有杨家人,叙州府的生意是杨家二房在管。杨密是杨家二房的三子,这段时日一直留在南溪县。

  这日,郑家四房的二儿子郑昂,走水路从江南赶来南溪县见杨密。

  郑家的管家小厮在外趾高气扬,郑昂这个郑家的少主子面上瞧来道是个谦逊的人,一见面就对罗县令道不是,说家里的下人调教的不好,给罗县令添麻烦了。

  “我郑家共四房,我大伯官任户部左侍郎,领着大房堂兄妹们一大家子过日子,二伯三伯家子嗣凋零帮不上忙,如今临江府偌大一个郑家只我父亲领着我和大哥两人照管,忙的时候家都难回一趟,没想到家里下人倒是做起主子的主来,惹下这般大祸,幸好有杨兄弟帮我郑家解围。”

  罗县令被郑家下人请来时心里有几分忐忑,此时却诧异郑昂姿态如此之低,心里作何想暂且不说,罗县令笑着道:“无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郑昂对罗县令笑着点了点头,扭头对杨密道:“我家大伯常说,益州府杨家是传了十几代的大族,行事有度,时常教导我们兄弟多跟杨兄家学学,郑家若是能像杨氏这般枝繁叶茂传承几百年,他也就再也无所求了。”

  杨密亲手给郑昂倒茶:“我杨家不过是小家族罢了,跟你们世族谱上的大家族比不了,郑兄客气了。”

  郑昂谢过杨密,端起茶喝了口,笑道:“我郑家在世家谱上不过是三流家族,前十都排不上,不过是空担个世家的名号,也就是个普通耕读之家罢了。”

  郑昂和杨密你来我往,两人都客气不已,把自己的位置摆得低低的,叫不明白的人听去,可能会真觉得杨郑两家,是个只有几亩地开着一两间铺子讨生活的普通富户。

  罗县令低下头喝茶,心道,如今真是不一样了,前朝时还以上世家谱为荣,如今这些正得势的大族,恨不得跟世家两个字断了个干净,给自己戴上耕读之家、寒门子弟的帽子。

  “听说这次杨家比往年提前了半月收粮,是因为田知府之故?据我所知,田知府到叙州府任职才一月有余,怎么这么快就联系上杨兄弟了?”

  杨密垂眸:“这有什么稀奇?我杨家开着粮铺,今年各县丰收,我家粮铺本来就要采买粮食,田知府通知叙州府各家粮商各州府税粮收完了,我们自然下乡收粮。”

  “原来如此。”郑昂笑了笑没多追问。

  又喝了两盏茶,郑昂还要去叙州府拜见田知府,就不多留了。

  “杨兄,我会在叙州府多留几日,等杨兄回叙州府,我再上门拜访。”

  “那就恭候郑兄大驾。”

  除了郑昂进门时当了半盏茶工夫主客后,一直在当陪客的罗县令,闻言也站了起来,客气地送郑昂离开。

  郑昂一走,屋里只剩下罗县令和杨密两人,罗县令十分想知道田知府和杨家是否有什么牵扯,但两人不甚熟悉,不好交浅言深,跟郑昂客气了两句,也走了。

  过了片刻,隔壁茶室的门敲响了,门内梅长湖的小厮打开门,赶紧请贵客进来。

  “叫各位久等了,对不住。”

  梅长湖笑道:“不过一会儿工夫,哪里就久等了。”

  贺宁远:“左右我等也无事,正好喝杯茶,看看窗外风景。”

  杨家在南溪县没什么房产,又收了许多粮食,运粮的船忙不过来,要找地方囤粮。杨家这段时日囤放粮食用的院子,大半是从贺家梅家手里租的,或是通过贺家和梅家介绍。

  杨密明日就要走了,今日特地做东宴请了贺家、梅家、孙家,算作感谢。

  中午宴请完,下午在茶楼喝茶,刚坐下郑昂就来了,杨密不好避而不见,就在隔壁茶室见了郑昂。

  贺宁远让座,杨密哪里肯坐贺宁远的位置,推脱了几句,坐在贺宁远侧边,跟贺文嘉坐在一块儿。

  贺文嘉佩服地给杨密端茶:“杨三哥你可真厉害,跟那姓郑的东拉西扯说了半天,那姓郑的试探来试探去的,你也不嫌他烦。”

  孙浔皱眉:“二郎,好好说话。”

  贺文嘉做了个怪脸,冲独子坐在窗边的渔娘抬下巴:“你坐在窗边偷听得最清楚,姓郑的说话是不是虚伪得很?”

  杨密也看向渔娘,渔娘不好意思地轻咳一声:“贺二郎你别冤枉我,我只是看看风景,哪里就偷听了。”

  至于姓郑的嘛,渔娘觉得虚伪说不上,也就正常生意人吧。

  王苍默默点头,他也觉得那位郑昂,只是一般生意人罢了。

  郑昂先是压价买粮,现在又来推卸责任,又试探杨密和田知府的关系,这些都很正常,换一个精明些的人来也会如此。

  杨密笑道:“压价买粮这事儿,还真怪不到郑昂头上,这事儿是郑家二房所为。”

  “哦,这是什么缘故?”

  “郑家四房,郑昂大伯家都是做官读书的,还出了个贵妃,自然过得最好。郑昂这一房留守临江府老家,借着郑家在京城的名声,掌着郑家大部分产业,肯定也是不差的。但郑家二房三房,家里没个出息的后辈,在京城靠着大房过日子,手里不宽裕,借着郑家的名声干点来钱的事,也正常。”

  郑家出了个贵妃,还育有一个皇子,在皇帝和百官的眼皮子底下哪里敢大张旗鼓做粮食生意,就算做,也要低调着做。

  一个家族,做官的掌权,做生意的掌财,互相看顾,各行其道。

  梅长湖道:“我说呢,郑家也不是穷人乍富,怎么做生意这般没脑子,原来是个生手。”

  渔娘觉得:“郑昂也不完全清白吧,调动家里那么多管事,他们父子三人掌管着家里大部分生意,他们会不知情?”

  杨密笑着望向梅家这位聪慧的小娘子:“大概是知道的,他可能没料到,二房的儿子好歹也在京城脚下过了这么些年,会做出这么蠢的事来。”

  渔娘轻哼:“有什么想不到的,从上到下,在京城郑家人还有个惧怕,在他们眼里,咱们叙州府,南溪县,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玩意儿,欺负你也就欺负你了,还敢反抗不成?”

  听听刚才郑昂说的那些话,虚伪至极。

  还有,郑昂把罗县令请来,只在开头和罗县令说了句话,后头全是在跟杨密说,摆明了没把罗县令这个知县放在眼里,甚至还暗暗表达了不满。

  弱肉强食!

  对外再怎么讲究体面,里面还是这些东西。

  杨密赞赏地看了这位梅家小娘子一眼,笑着跟孙浔道:“孙先生怎么只在南溪县教书,若是孙先生肯去叙州府,我家大哥定然会盛情邀请您去我家教我几个侄子读书。他们但凡有梅小姐一半聪慧,我家大哥都要感激涕零。”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