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陈家谋反 皇帝开了口,官坊的小官儿、管事、工匠们只能埋头苦干。选字、制版、排版、印刷,每道程序都是又快又好。 按照皇上的吩咐,最先赶出来的一百本书被八百里加急送去边关。 三皇子守在城墙上,用了一夜工夫看完这本原名《山河畅游·北境》,实则叫《论草原部落西征之路》的书时,他忍不住翘起了嘴角。 梅羡渔只做个五经博士,实在是浪费了她的才学。 一身戎装的陆放,浑身匪气地提着刀冲上城墙:“赛因估计要绕路了,探子传回来的消息,外头跟咱们对峙的人马昨晚上被抽调了六成,骑马往东胜城那边去了。” 东胜城在阴山东边,挨着大同府,那里虽不好进攻,但是离京城更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再往东边去,跟克鲁伦河的驻军联合一块儿进攻大晋。 三皇子把手里的书递给陆放:“昨日京城送来的,叫人送去给赛因的小儿子哈桑。” 赛因一共有六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哈桑出身最为尊贵,可哈桑不得赛因的喜欢,因为哈桑喜欢汉学。 父子俩政见不同,比起跟大晋朝开战,哈桑更倾向于跟大晋朝贸易获得茶叶、食盐和粮食。 这次赛因联合克鲁伦河部落攻打大晋朝,哈桑被排除在军事集团之外,他负责驻守部落,或许能策动他。 陆放最先看到书上的名字,随后翻开目录,一下翻到那张从东到西的大舆图,陆放喉头一紧:“这……能叫外人知道?” “父皇答应了的,你知道他的意思吧。” 陆放当然知道,但是……他粗糙的手指拂过舆图:“若真有这么好的地方,咱们该自己留着。就算皇上管不了,留着分封皇子们也行啊。” 三皇子轻叹一口气,站在城墙上极目往北望:“陆放,咱们这一代,能把北境吞下来就不错了。” 家门口的篱笆都没扎严实,哪里顾得了外面的世界。 “只怕哈桑不会轻易答应。”陆放道。 “书送去就行了,咱们也不必去劝他们。”三皇子目露杀机:“只要灭了赛因和克鲁伦河部落的青壮,剩下的残部,自然知道该往哪里逃。” 看完这本书,三皇子对大晋朝和草原各部落的差别再清楚不过了。想来,那位熟读汉人经书的哈桑,也会明白的。 大晋朝正是强盛的时候,不会容许不安定因素存在,他们若是想活,那就自己奔活路去。 不得不说,三皇子跟皇帝真是再相像不过了,父子俩都没想过要走民族融合之路,看完这本书想到的唯一一个解法,那就是把北境完全握在自己手里。 《山河畅游·北境》书暗中送往草原时,官坊刊印的第二批新书送到国子监、太学,最后才送到京城各大书铺。 当然,作为梅家的产业,三思书铺是头一个拿到他们家小姐新书的书铺。 梅家的管事看到新书上自家小姐的名字,笑着跟梅长湖说:“官坊印的书就是跟咱们私坊印的不一样,字儿清晰,用的纸也都是好纸。” 懂行的小管事过来瞧:“我瞧着咱们家小姐的这本书,用的纸张跟前些年朝廷印的《周史》用的纸张是一样的。” “嗯,纸张选的不错,油墨也好,书上的字儿印得格外好。”梅长湖看到自己闺女的大名就笑得合不拢嘴。 什么女子的名号不能外传,那都是没本事的才这样说。 如今呐,梅长湖恨不得自家闺女的名字传遍天下,被各地世家大族写进札记里,写进地方史记里,最好还能雕刻碑文,传到后世。 书是早上送来的,就摆在书铺最显眼的地方,但是没什么人问。等到下午,京城里各家书铺几乎同时迎来了大批买书的人。 “掌柜的,来十本梅博士写的新书。” “我要五本,要皇上赞过的那本。” “我先来排的队,掌柜的,先给我。” 不过眨眼间书铺门口就排起了队,可书铺里真没那么多新书,就算一人只许买一本,那也不够分啦。 “对不住,我家小店只剩下五本梅博士的新书了,后面的都别排队了,明儿再来吧!” “对不住对不住!” “真卖完了!” “这位大爷,您若真想买,不如去三思书铺瞧瞧,三思书铺是梅家的产业,他们说不准还没卖完。” 真想买书的人那是一刻也等不了,等他们跑去三思书铺,发现三思书铺都已经关门了,书铺外头围满了人。 书铺后院,梅长湖忙得满头大汗:“渔娘的名声如今竟这样大了,几百本书一会儿就卖完了。” 掌柜笑道:“皇上都夸的好书,满朝文武,京城里的学子,谁还会不买?” 满朝文武们着急买书买不到,国子监和太学里的学子们不必忙,他们都跑去书楼里借书去了,三五好友凑一起看书,也勉强够分。 “啧,梅博士只教算学简直耽误她了,我看梅博士去教《春秋》也使得。” 旁边看书的其他学子们都心悦诚服地点头,看看梅博士写北境的历史沿革,写得那叫一个清晰明了。 瞧瞧,还有舆图对照着看呢。 这还只是开头,后头写南北气候更是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原来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此之大。 地形地势不仅塑造了土地,还塑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说起来竟是这样的。 “不解决根源,咱们跟北境部落的战争永无停歇之日!” 学子们在书楼里看书,国子监和太学的先生们在教舍里看书,看到南北之论的篇章,一位主教《春秋》的博士得出结论来。 国子监祭酒白音白大人也在,他叹道:“梅博士比咱们更早看明白,咱们这一屋子人,都不如梅博士啊。” 教舍里众位先生们都无声赞同,还是皇上眼力好,看清了梅博士是真有学识之人。 “梅博士在哪儿?咱们在这儿感叹有什么乐趣,不如请梅博士跟咱们说个清楚。” “都别找了,梅博士今儿没课,没来国子监。” “唉,梅博士今日竟不在,可惜了。” 国子监的师生们都念叨着梅博士,太学也不遑多让。 还没考中进士的林仁高,以及梅羡林两人都在太学读书。他们一个是梅博士的表弟,一个是梅博士的亲弟弟,太学里许多人都围着两人问来问去,围着不许他们走。 “梅羡林,梅学弟呀,过年时我请你去我家吃席,你还没回请我呢。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日学兄我去你家蹭顿饭?” “还有我,还有我。” “梅学弟带我一块儿吧,我有道不懂的算学题想请教梅博士。” 呵呵,梅羡林只想冷笑,一个个心眼儿子怎么这么多呢。 “表哥,我要去茅厕。” “啊,我也要去。” 林仁高被人挤得头晕脑涨,被梅羡林扯了一下,连忙小跑跟上。 “哎,我们话还没说完,你们先别走啊!” 他们越喊,梅羡林拽着林仁高就跑得越快。这都快天黑了,家里人还等着他们回去呢。 林仁高和梅羡林两人甩开同窗也没去茅厕,躲进一间空着的学舍,随后又从后窗翻出去才跑掉。 春寒料峭,二月末三月初的京城还冷着呢,京城里却出乎意料地热闹。 街上到处跑着吆喝高价买梅博士新书的,听说好友家有新书前去借阅的,才看了几页书就在酒楼茶肆里高谈阔论的,不一而足。 天色还未黑透,太和殿的后殿里点起了两排蜡烛,明亮的烛光在书上落下了影子。 内阁阁老和六部尚书们,除了告病假的陈方进,其他人都在这里了。 薛广感叹:“皇上,天下之大,非我等能想象啊!” “天下这般大,想必国家也不少。他们没来打咱们,一是走陆路不好来,二是走海路来不了。不管如何,咱们大晋朝不能妄自尊大,废弛军备。”兵部尚书袁峰说话更加实际。 姚炳道:“我大晋朝,既有远虑,也有近忧。” 皇帝点点头,心里很认同:“远虑还可放一放,近忧若是不解决好,大晋朝有没有面对远虑那一日且不好说。” “皇上说得是。” 梅羡渔的一本书给大晋朝从上到下开阔了眼界,比起议论文嘉党,大家更乐意议论《山河畅游·北境》篇,再顺带议论梅博士的传奇经历。 隔天,渔娘得了皇上、太后的赏赐,渔娘的名声更是厚了一层。 外头越热闹,渔娘反而不出门了,使管家去国子监告了假,她低调出城,准备去温泉庄子住几日。 梅长湖在京城待了两日,隔天也回温泉庄子了。 梅家贺家的人一时间都不在京城,京城里依然热闹不减。 等到月底休沐,唐绍送儿子和惠敏郡主去贺家的温泉庄子,唐衍小朋友看到渔娘就冲过去,奶声奶气地喊干娘。 毛毛不乐意了,抱着她娘的腿不撒手,还推他干哥哥:“你去,叫你娘抱你。” 惠敏郡主捂嘴笑:“恐怕不行哦,我肚子里有小娃娃了,不能抱小五。咱们毛毛最是大度,你让让小五好不好?” 毛毛犹豫了一下,才点头。 小五咧嘴笑,一下抱着干娘,扭头又跟毛毛说:“毛毛弟弟,我给你带了好吃的点心,我们去玩吧。” “好。” 小五把毛毛带走了,渔娘这才问惠敏郡主:“几个月了?” “过年那会儿就有点不对劲,不过那时候月份还小,所以没往外说。” 惠敏郡主笑道:“前些日子本来想跟你说的,可你家又闹出事来,就想等等。谁知道你又出了本书,叫京城都轰动起来了,我想找你吧,你自己倒跑了。” 唐绍难得说一句:“你的这本书写得极好,我爹和我祖父他们都夸你。” 渔娘笑着道:“多谢你们看得起。” 渔娘请他们夫妻进门坐,渔娘刚好也有话问唐绍。 唐绍坐下便说:“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余庆应该是带着人进山了,我这边也没消息。” 外头的事贺文嘉从来不瞒着渔娘,他借着去太原府,实则掉头南下去江西的事渔娘都知道,渔娘也提前给他安排了护卫在半路等他。 可不管准备得多齐全,担心难免的。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74 首页 上一页 1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