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走了?”顾清羽有些失望的小声道。 “不然还能怎样?”祝兰茹一边盛饭,一边道:“若是去报案,且不说三皇子,便是咱们这边,也会牵扯诸多。” 顾清羽喝了一口粥,状似无意的开玩笑道:“婶娘,你说若是这京城里传些我与三皇子谣言,皇上是不是会打消让我进宫的念头?” 祝兰茹惊的筷子都差点掉了,定定神,才道,“你这丫头说什么呢?不能因为你救了人家就……就挟恩图报吧。” 又给顾清羽夹了两道菜,催促道:“快吃,这件事你父亲已有安排了。” 父亲的安排,顾清羽不需问便知,多半是由顾家承担此举的后果。 * 果不其然,父亲的信件附带了一封十年前的婚书,言母亲十年前曾被凉城一富家所救,遂立为儿女亲家。 后来因为战乱,那家举家搬迁,再无消息,没想到时隔多年,那家儿子带婚书寻来。 顾瑜缓缓道:“你父亲安排的人已在路上,不日即可到京。” 顾清羽放下书信,道:“二叔,皇上本就不放心顾家,这样做无异于火上浇油,此举的后果将全由顾家承担。” “兄长何尝不知,可也没有别的法子呀!”说到这,顾瑜像是突然想起什么,正色道:“清清,你莫要打着进宫便一了百了的主意,咱们顾家不做这样的事。” 顾清羽顿时哭笑不得,“二叔,我真没这样的打算。” * 今夜月色黯淡,夜凉如水。 春溪院里,祝兰茹翻来覆去的睡不着,索性摇醒了睡意正酣的顾瑜。 “你说,兄长伪造婚书,算不算欺君?” 顾瑜睡的迷迷糊糊的,“皇上若不过问,就算不得欺君。再者,咱们顾家的地位在那摆着呢,又从来不结党营私,不会真的撕破脸的。” 可皇上正值壮年,心眼又小,保不齐哪天翻旧账,祝兰茹心里念叨着。 又过了会,顾瑜眼看着要再次睡着了,祝兰茹又推了推他。 “清清救了三皇子一命,三皇子可有什么表示?” 顾瑜:……,明日还得上朝呢! 不过他依旧回了祝兰茹的问题,那就是没有。 “他自己都朝不保夕的,能表示啥?” “我记得咱们顾家和周家是有些交情在的。” “是有,所以只要他求助,顾家愿意竭力帮他一次。” …… 没一会儿 顾瑜第三次被叫醒的时候,他已经忍不住黑脸了。 “你到底想说什么?”顾瑜声音已经带了十分的烦躁,再折腾,他明天就要在朝会上睡着了。 祝兰茹这次难得的没有发脾气,声音甚至相当柔和道:“你说,能不能让三皇子娶清清?” “或者不娶也行,先订个亲什么的。” 今天刚听清清这样说,她也觉得不像话,可这个事情竟越想越有道理。 反正皇上已经够不喜欢三皇子了,再厌恶又有什么影响。只要三皇子去太后那求娶清清,这件事就可以定下来,到时候皇上的怒气就冲三皇子去了。 而三皇子以后有顾家光明正大护着,只有好处。 “祝兰茹,你在瞎琢磨什么呀!”顾瑜听的头蒙,“你把三皇子置于何地?人家好歹是皇子,能这么……能这么摆弄吗?” “这怎么算摆弄,这分明都有好处,一举多得!” “跟你说不通,我要睡了。” 祝兰茹转过身,一会儿就睡的香甜。只留下顾大人辗转反侧,思来想去…… * 顾清羽再见到盛璟,是中秋节后的第二天。 不过时隔一日,竟有恍然隔世之感,他们不再是城南庄子里畅所欲言的周景玉和顾清羽,而是大盛的三皇子和顾府的嫡长女。 即便已经预料到这样的场面,盛璟心里还是有怅然若失之感。 人的情感是很有韧性的东西,不是想想就可以斩断的,所以他不再拒绝,任由这些他未曾有过的感受肆意蔓延。 十七年,他有记忆以来,仅有的欢愉,原是以一个虚幻的身份获得的。 苦涩涌上心头。 “景玉,愣着做什么?坐呀。”顾清羽招手唤来婢女倒茶,然后就让院里的侍女都退了出去。 看他脸色不太好,顾清羽以为他是自责,宽慰道:“我这伤势也就看着严重,其实没什么大碍,都是皮肉伤。” 说到这,又随意问句,“遇刺之事,你没报官吗?” “其实是谁派来的杀手,我心里有数,报不报都不打紧的。” 盛璟看了看杯盏里漂浮的茶叶,抬头道:“更何况,你在这大半夜里救我一命,传出去,恐对你名声有碍。” 顾清羽:……原来您搁这磨叽呢? “你怎么能因为知道凶手就不报官呢?”顾清羽气的站起身来,“你越这样,那些人便以为你有所顾忌,就会越发肆无忌惮!” “只有严查此案,捉拿凶手,才能对幕后之人有所警告。” “这样可行?”盛璟犹豫问道。 “自然,你身为皇子,竟在京城遇刺,这不是小事。无论大理寺还是刑部,都不敢推脱。” 顾清羽说话太急,端起茶呷了一口,放缓语气道:“就算不能动摇幕后之人根基,打落些枝枝叶叶总是好的。” “可我是担忧,这事儿传出去对你名声有碍。” “何必在意这些?”顾清羽摆摆手,“若因这些虚无缥缈的传言就犹犹豫豫,怎会是良人?不要也罢。” “只是……”盛璟还是想要推辞,“话虽如此,但终究人言可畏,就怕到时越发传的不像话了。” 不像话?不像话才好,顾清羽心想,我定为这不像话的传言添把火。 不过面上却一副无奈的样子,叹了口气,道:“说再多,不如你亲自想一想。” 她眨眨眼睛,饶有兴致的问:“不知景玉你可有心仪之人?” 盛璟顿时脸红起来,说话都磕磕绊绊,“并、并无。” “唉!算了,跟你怕是说不通,不如你去再找我二叔商议商议。不要以我为念,耽误了大事。” * 因三皇子年已十七,住在宫里多有不便,太后特意相中了一座好宅,地处繁华,占地广阔,亭台楼阁处处精致。寻皇上赐予盛璟。 皇上不欲在这些小事上与太后闹不愉快,不加思索便同意了。 自城南别院回来,盛璟便住在所谓三皇子府。 今日盛璟自出了顾府的门,常意便感受到公子心情愉悦。 虽然面色依旧如常,但常意跟随他多年,早已练就了独特的眼光。 果然,回府后,公子便命他撤去原本的安排,把几日后计划都提前了。 常意合算了一下,只需明日安排人去大理寺报案即可,至于刺杀之人是谁?缘由为何?这些琐事,早已安排妥帖,任谁也查不出原委。 此事不难,不难! * 于是次日,三皇子府到大理寺报案,有人意图刺杀三皇子。 此事先是在官员之间流传。 因着潜心修佛的太后,对此事格外关注,就越发沸沸扬扬。 随同三皇子遇刺一同传开的,还有顾家大小姐是如何英勇,武艺高强,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了三皇子,不惜自己身受重伤。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三皇子与顾家大小姐,这段英雄救美的故事,一时间受极了书生与说书人的追捧。
第12章 报案 三皇子遇刺一事在京城里传的沸沸扬扬,皇上责令大理寺全权负责此案。 官差数次拜访三皇子府,连带着顾府的门也着登了好几回。 顾府和三皇子府都十分配合,但因为提供的线索实在有限,案件进展缓慢。因这,目前大理寺寺卿徐正近来最怕的便是太后召见。 徐府的正院里,宁神香香气缭绕。 徐夫人给徐大人按揉着肩膀,见他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想起京中传言,不由问道:“老爷,这案子当真这般棘手?一丝线索也无。” “确实没甚能查的线索。怎么?夫人出去应酬交际,有人问起或说些什么?” 徐夫人停了手,略沉吟片刻,道:“问的人不少,我都推脱不知。只是有些风言风语,都道是元家动手的。” 徐正冷哼一声,“这话,你听听便罢,一句也不得表示。” 又道;“你也说了是风言风语,大理寺办案子是讲究证据的。没有证据,万万不能乱猜测。” “我都晓得,你就安心吧,我知道什么不能说。” 徐正长叹了口气,他坐到大理寺卿这个位置,早已不再是当年初出茅庐、一腔热血的后生。 什么案能查,什么案得糊弄过去,他心里恍若明镜。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薛安可不就是个例子,若非他从中斡旋,薛安那小子小命都难保。 静默了片刻,徐夫人有些不好意思道:“也亏得这事儿,我才知道你和淮儿为何不愿与元家结亲,原是我想错了。” “你知道就好,树大招风,他家又不谨慎,攀上关系不是好事。”徐正想了想,又道:“凡事看长远些,你莫要只顾眼前,就是那元家女儿再喜欢淮儿,也是不行的。” “可我想说的也不是这个,淮儿早到了成亲的年纪,自上次见了顾家女儿,他就念念不忘。”徐夫人后悔极了,一开始就不该相看,“这可如何是好?” “不如何,回头给他直接定个合适的人家便是,过几年也就忘了。” 顾家女儿原被皇上中意入宫,没想到出了这场事,也不知是福是祸。可无论如何,与淮儿是无缘的。 非是他棒打鸳鸯,也不是他不心疼儿子,近日徐淮郁郁寡欢,他看在眼里。 但事有轻重缓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徐家一门的荣辱,不容有失。 * 与大理寺各级官员备受催促、忧心忡忡完全不同,京都的百姓们则是对此议论纷纷,各种猜测。 时下寻乐场所少,新鲜事也少,像三皇子遇刺这样的大事,是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谈资。 尤其听闻三皇子貌若仙人、风姿绰约、却身体虚弱,百姓们更是兴奋不已,传扬出了百八十部离奇版本。 然,没几天,各大酒楼评书都不让再议论遇刺一事。 吃瓜百姓们嘴里骂骂咧咧,转头就高高兴兴议论起三皇子与顾大小姐二三事。 其实此事刚一传扬开,就有书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还灵感大发,编了本风花雪月的话本。 不过那时关注的人少,他的话本无人问津。现下三皇子遇刺这件事的冲击过了,众人一回味,猛然发觉顾小姐与三皇子关系定然不一般。 不然怎么就夜黑风高时相逢呢?顾小姐怎么就舍身救人呢?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41 首页 上一页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