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她写的墓志铭后,真的很难让人不多想。】 唐中宗时期,镇国公主府 来了! 这回天幕要说那个最大的绯闻对象了是吧!居然是放到最后说。 真是好大的排面,不是都已经辟完谣了吗,太平公主心里嘀咕道。 【她就是太平公主,尽心尽力维护上官婉儿的名声和身后事。 在婉儿的墓志铭没有出土前,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样名声很差,非常差。 而太平公主将婉儿以礼下葬,还是五天井的高规格墓葬! 婉儿的赠官、谥号,是太平公主向朝廷要来的。 婉儿的诗作文章,是太平公主收集整理的,并请张说为之作序,写碑铭。】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怔住,愣愣看着天幕上的画面,上面的公主不是她熟悉的面孔,但她真的好像看到了她死后的事情。 一身素衣的公主神情哀恸,行走在皇宫和灵堂间,为了葬礼的事宜一次次和官员据理力争。 然后又派人整理抄录她的诗集,亲自为她写下墓志铭。 天幕画面停在公主在坟墓前萧瑟的背影,斜阳西下,天地寂寥,只余风吹过树叶间隙留下的飒飒声,再无故人音。 【她们的情谊曾被人抹去,但在千年后,终于再次为人所知。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太平公主的心愿也算是达成了。】 “又是李三郎!”太平公主咬牙切齿地念出几个字。 她可记得,在《旧唐书》中写的是‘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 连婉儿和她的情谊都容不下嘛?还要把她的事迹都占了去。 这句话之后,天幕开始随即就放上了一段文字,正是墓志铭全文。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眼也不眨地看着天幕,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 待读到最后一句,鼻子一酸,上官婉儿忍住哽咽落泪的冲动,转过身正对着太平公主,道:“臣,谢过公主。” “这有什么,你我之间何需言谢。”太平公主温声道,说完后,又捉住上官婉儿的手,“婉儿,这次决不会让你死。” 不会再失策给李隆基机会,不会再让史书上的事情重演一遍。 她清楚记得,唐史中是她和李隆基一起合谋,是她和婉儿拟了遗诏,但婉儿却死在李隆基手中,就连她也…… 天知道她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记述后,有多遗憾和悔恨,李隆基狼子野心,是她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人,导致身边之人都死亡的结局。 一旁的韦皇后看着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交流,猛然间回忆起种种细节。 那道加封镇国公主的诏书,满篇都是溢美之词,还有两个人时常相聚,还有…… 细数下来,能证明两人关系的事情还真不少。 原来如此,恐怕上官婉儿之心早已归向太平公主了。 【说完婉儿的绯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上官婉儿最后那段时光,她到底站队谁?还有她在唐隆政变中为何死亡?】
第57章 【景龙四年四月一日,上官婉儿在长宁公主府写下二十五首应制诗,但通篇内容全抒发自己的归隐意向。 此时距离她的死亡还有不足三个月。 事后看来,这二十五首倒成为她人生的分叉点了。 首选,避开纷争,辞官归隐,纵情山水。 但是,‘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不管是辞官隐退,还是落发出家,李显都没批准。】 唐中宗时期,宫内 “退不了,退不了,”李显看着天幕自语道。 掺杂权力斗争越深,越难退却。 他当年在房州,一纸密诏就被召回来;神龙政变时,更被众人架着去逼宫。 另一边,镇国公主府上,上官婉儿轻敲手指思考,现在距离她的死期还有不到两年。 那个时候的朝堂局势一定更加复杂,逼得她必须要做出选择。 【次之,选择其中一方势力,一条道走到黑。 景龙三年十二月,正在为母亲守孝的上官婉儿官复婕妤,回到朝廷。 此时的上官婉儿如果没有回去,而是继续在家为母亲守孝,或许就可以避开来年的政变。 可惜她身不由己,从出生起,就没入掖庭的她,命运从未被自己所掌控,想要生存好就必须考虑各方势力。 作为独掌诏书的人,她更不能明显偏向站任何一方,否则另一方势力肯定努力把她拉下来。 这或许是她身处高位的生存之道,和任何势力都有联系和牵扯,不过这也被人说成是政治墙头草。】 “……政治墙头草?”上官婉儿听得最认真仔细,她虽身处高位,但这权势摇摇欲坠,被说成政治墙头草,罢了…… 至于命运么,本来就不可操控,她已经比许多人得到更多了。 巾帼宰相的称呼,千年难有一个,她获得了,此生无憾。 【在上官婉儿官复婕妤的同年,史书写道: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 回去的上官婉儿直接选择站在了太平公主一方,上官婉儿站队太平公主,这简直太正常了。 首先,李显一家不是全权信任上官婉儿。景龙政变时,上官婉儿面对李重俊的追捕,说了这么一句话: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 简而言之:李重俊杀了我,肯定会再杀了你们。我活不了,你们可能也活不了。 这句话已经带点威胁的性质了,要求李显韦皇后必须保住她。 说明,李显当时面对李重俊政变的第一想法不是镇压,可能是把上官婉儿交出去。 一边是可能会把自己推出去送死的李显一家,一边是交情甚密的太平公主,不选太平公主选谁? 而且两人可能还一起参与过神龙政变,算是再度合作了。】 高宗年间,上官仪看着苍穹,心里苦涩:“被君王背刺是上官家的宿命吗?” 臣子的命就不是命吗? 中宗年间,太平公主嘴角隐隐含笑,世人皆误会婉儿游走在几方势力中,其实婉儿从来都是她的人。 她含笑看向上官婉儿,“天幕是个明白人。” 【上官婉儿站队支持太平公主,让红妆时代这四个人分成了两派,互相争斗。这段史事也被人拿出来说道,几人作为女性却内斗,而不是团结,被别人逐个击破,实属咎由自取。 但是,武则天去世后的女性参政环境真的很好吗? 武则天打开了女性参政大门的一道门缝,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过于着急的行为可能会再次关上这扇大门,她们为自己争取没有错,可太心急了。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阻止她们的行为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苛责,站在自保的角度,情有可原。 韦皇后封了一个陇西夫人,欲分上官婉儿权。 冉祖雍是武三思走狗,在武三思死后,应是依附了安乐公主和韦皇后,和宗楚客一起构陷太平公主和李旦参与了李重俊谋反,欲连坐二人。】 唐中宗时 韦皇后默然无言,她怎么能不着急,则天陛下能活八十二岁,她又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岁,当然要加快脚步了。 他们既然能接受武曌登基,为什么不能接受她登基呢? 看着天幕,安乐公主似乎有些茫然,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这是她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但细想,这句话对吗?她的祖母能够登基,难道是因为身份吗? 纵然有太后身份加持,群臣接受她登基也有几分是信任她的执政能力吧?在那之前,祖母已经二圣临朝多年,她有自己的朝堂势力,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这或许才是祖母能登基的最大原因。 安乐公主闭眼回忆自己的行为,片刻后长叹,她确实心急了。 上官婉儿心烦意乱,对着天幕做笔记的速度越来越快,写下的字迹*越发潦草,女性参政环境好不好她太清楚了,她这么多年没拿到一个外朝官职就够说明了。 修文馆馆主又如何?独掌诏书又如何?她还是只能有一个昭容的名号。 更让她烦恼的是天幕略带理解的语气,为什么呢?难道天幕所在的后世没有改变吗?女性得到权力的路依然很难吗?女性和男性还是没有一样的机会吗? “逐个击破,咎由自取,”太平公主跟着天幕念出这句话,心底微颤,这是天幕的提醒吗? 其她三人闻言,头脑轰鸣一声,都生出共识:当下必须摒弃前嫌,一起合作,否则仍会重蹈覆辙。 天幕说的对,则天陛下去世后的环境没有她们眼中看到的好,合作才是正解。 【强大如武则天,在去世前,也无奈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而没有武则天的庇护,上官婉儿面对朝臣,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这种庇护不是特指某种保护行为,而是武则天只要活着,坐在那个皇位上,就是一种威慑。她就是八十多了,变成武奶奶了,头发全白了,牙都掉光了,不理政事了,也仍然是一种象征。 当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会不会发现,原来那些大臣们并没有认同女人。 没有武则天顶在前面,没有武则天的手段压制,曾经碍于女帝威严的人,会如何看待上官婉儿一个巾帼宰相呢? 往深了说,武则天登基,真的让当时的人接受了女人也能参政掌权这件事吗?】 武周 武曌陷入沉思。她也想问,他们是真的接受女帝吗?是不是早就在心里想着,她年龄这么大,说不定哪天就羽化登仙了,然后敲锣打鼓的恢复李唐。 她的登基之路不简单,几乎无人可以复制,当皇后协理政事三十年,当皇太后摄政七年。 朝臣有多半都是她提拔,不少人的富贵都是她给的,所以她让这些人能为她所用,支持她登基。 不听话的诸如裴炎、徐敬业等反对派,她必须下狠心打击。 她还用过民告官的铜匦监察百官。 但好像还是有人不服,等她死后,某些人就会原形毕露吧! 不,按照历史,还没等她死呢,张柬之等人就急不可耐的发动了政变。 武曌身后的女官们也在思考,尤其是库狄氏、裴氏等人,她们能走出宅院,参决政事,全赖于陛下。 若是陛下不在了,她们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不是女帝,怎么会需要这么多女官呢? 西汉 吕雉思索着天幕上的这段话,心中颇是愤慨。 他们怎么可能会接受,当初她不过是封几个女侯,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多少年了,占据利益的一方,怎么会舍得放下利益,不仅舍不得,还总是想方设法的合理化这种不对等。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