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男子能做的,女子也能做,但她们总是被男尊女卑的枷锁禁锢。他们堵住了路,却说是女子本弱。 想到此处,吕雉打开天幕商城看了一眼自己的贡献点和余额,“没关系,就从我这里改变吧。” 东汉 听见天幕所言,邓绥心中不喜不忧,千年的思想观念已经固化在人们心中,哪是武则天一个人登基就能改变的。 但对于大汉的未来,她早已从天幕商城中得来的《汉书》窥见一角,六后临朝,大有可为。 天幕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局势,如今天下多灾,正需要来自天幕商城的良种,她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让百姓对天幕所言全然信任,改变观念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世家豪族,那些贵女们早有所动作,窦家的两姐妹开办了女私学,马家的小女儿组织人改进农具,阎家的长女带着姐妹…… 还有后世的一些政治体制,邓绥也从天幕商城中有所了解,君主立宪、共和制、总统制、总理制、共和制,世家不会放着皇权独大,这些人比她还着急改变。 北宋 说起阻碍,刘娥最有发言权了,文官在言论上的战斗力极为强悍,满口三纲五常。 更无语的是,他们不少人心安理得享受妻子操持全家,供他们科举,但一谈到女性参政,他们一定会拒绝。 天幕还说宋人写史书非常会编,这话说的没错,确实很会编。 但赵书灵说没关系,她有办法让文官们闭嘴,据说是要从她自己绑定的‘女帝系统’里拿到武器,在大宋建立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从武将这里入手,平衡一下大宋的文武势力。 刘娥很期待,她这次不仅要穿龙袍祭祀,还要穿龙袍登基! 武周,各州县 处在武皇统治下,武周的百姓讨论最激烈。 “陛下颁布《兆人本业》,指导农事,我支持她当皇帝。” “我也是,我才不管坐在上面的是男是女,只要是个好皇帝就行。” “陛下是个好人,有了铜匦,咱们这的官吏干事可积极了。” “……” 在一片支持的声音下,也有反对的声音从不同地方飘出…… 某个时空,有人低吟道: “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第58章 【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曾记载过这么一件事。 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墅……常经雪后休假,仁杰因候卢姨安否……仁杰因启于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从其旨。姨曰:相自贵。尔姨止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 天幕下,狄仁杰看完全段文字最后一句,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话可真是戳陛下心窝子了。 武周,明堂中 在后世贴心的断句下,武曌两三秒内读完。 她冷笑着念起最刺眼的一句,“不欲令其事女主?” 呵,真是讽刺,不光男人们阻止她登基,女人们也闲话她。 在她身后,今日随侍武皇的女官和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出。 这话可真是碰到帝王逆鳞了。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对这句话深有所感,她就算多次赠金给贫寒学子们,也只是捞个好名声,并不能真正获得这些人支持。 哪像四哥李旦,他就是坐在家里,也多的是人找上门去投诚。 再对比一下王府属官,曾担任四哥相王府长史的姚崇,可是宰相。 再看看她的公主府属官,终究还是不能比。 【从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多少还是不认可女人参政。 就算因为上官婉儿此时的权势,大家面上都敬她,但背后会不会又是另一幅面孔呢? 《旧唐书》成书多摘取唐朝官方实录,正好能代表当时的官方态度,而且出于胜利者撰写史书的缘故,关于上官婉儿的部分多做删改。 还有唐时的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不论正史野史,无一例外,都给上官婉儿安排了这样那样的私通绯闻。 那么这些绯闻,是在上官婉儿死后才突然添加的吗? 会不会在上官婉儿活着时,就已经有这些风言风语的攻击了? 不要小看文人的创作功力,他们能编出“称量天下”之梦的奉承话,也可能背地里又编出贬低人的绯闻。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下,上官婉儿写下了那首政治闺怨诗《彩书怨》,怀念逝去的武皇。】 武周 众女官被天幕所说的情景伤到,一边当面奉承你,转头又在背后骂你,人怎么能这样呢? 有几个情感细腻的女官,偷偷抹起泪来。 这话提到了‘武皇的逝去’,本就对年龄敏感的武曌生出几分烦躁来,那一两声的啜泣声听了更烦了。 库狄氏笑着道:“从今天后,她们怕是要天天祈祷陛下长命百岁了。” 众女官反应过来,齐声道:“愿陛下千秋万岁!” 武曌脸色缓和几分,开始认真思考保养延寿的计划,历史上她活了八十二岁,不说活到百岁,就是再多个十年也行,毕竟她母亲可是活了九十一岁。 但话说回来,一个个也不能全靠她啊!她若是真能活个几百岁护着这些人也好,可惜不能。 想到这,武曌看了一眼愁眉不展的上官婉儿,心中思虑着,婉儿的心性是不是太脆弱了? 流言蜚语又怎么样?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她都能笑着看完,再夸一句文采好。 光写诗怀念她有什么用?她又不能从棺材里跳出来。 说到底,还是经历的少了,灭门之祸时还在襁褓不记事,从十三岁起又跟在她的身边,就算忤旨犯下死罪,她也因为惜才留人不杀,只黥面而已。 库狄氏、李氏、裴氏等人又因婉儿幼年丧父,家世凄凉,心生怜惜下难免照顾几分。 还有太平,两个人虽然性情不同,但总能玩到一块去,碍于公主的面子,旁人也不会看低了婉儿。 武曌得出结论,还是要多历练一下才行,她深深地看了一眼上官婉儿,心中冒出无数个锻炼人的法子。 此时,毫不知情的上官婉儿依然看偶像似的看着武曌,全然不知武曌已经思虑着把她打发到哪锻炼一下心性。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又替人难过起来,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什么手段都有可能使出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会不会那个时候,婉儿频频遭到暗地里的言语攻击呢? 但是,谁敢这么不识相啊? 太平公主是个聪明人,很快得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一个人识不识相,全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婉儿的职位终究是内廷宫官的昭容,还是不够有份量。 她有镇国公主的身份在,污蔑她就是污蔑皇室,那些人再怎么大胆,也不敢在她面前说些污言秽语。 太平公主心生一计,“婉儿,你日后搬到我府上来住吧!。” 上官婉儿一怔,住在外宅已经是破格,如何再住到公主家里去,她随即摇头道:“公主,这不合适。” 太平公主唬住脸,严肃道,“我说合适!我的公主府还缺一个长史,就由婉儿你来兼任。” 说完,太平公主觉得此法甚秒! 一来,可以把婉儿牢牢绑在自己这边,她的公主府长史合该由一个宰相兼任。 二来,婉儿主持修文馆,自有识人之才,可辅她选人用人。 三来,可以挡掉一些绯闻谣言。 昭容兼任公主府长史?这还是从未有过的事,上官婉儿思来想去,正欲开口再拒绝。 太平公主斩钉截铁道:“不许拒绝,若无先例,就从我这里开始好了。” “至于任职的事,都交给我来办,婉儿安心等着上任就好。” 上官婉儿似是想到了什么,点点头同意。 【不过,上官婉儿还是幸运的,在古代女性参政艰难的环境下,能在史书留下一页,已十分难得。 有了女性参政环境不好这个认识,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当晚的死亡就是命运——历来参政女性,难得善终的命运。】 吕雉/邓绥/刘娥深有所感,在不同时空齐齐点头,人亡政息,这也给她们提了个醒,选好继承人是头等大事。 【即使上官婉儿选择了站队太平公主,也无法改变的命运,因为当晚负责带兵的是李隆基——此人只是太平公主的临时合作者。 旧唐书:婉儿亦斩于旗下。 新唐书:婉儿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许,遂诛。 资治通鉴:昭容执烛帅宫入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越往后的史书,反而死亡过程越具体,宋人的描写还是一如既往的生动,具有故事性。 死亡过程如何就不讨论了,上官婉儿是死于乱军,还是执政迎李隆基都不重要,反正结局都是死。 唐隆政变就是一场针对韦、武的屠杀,当李隆基带着人一路从玄武门杀进皇宫,他的野心就不可再控制。 唐隆政变,是真真切切展现了李隆基的杀伐果断,野心勃勃。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上官婉儿当晚就是个死局。】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眉头锁死,死局? 她回想起史书上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天幕刚说的结论——不认可女性参政。 答案很明显了,在李隆基等人眼里,他们是在“拨乱反正”。 当女性参政与他们维护的礼教发生冲突时,她们就变成了那个“乱”。 但她们真的是乱吗?错的是她们吗? 李隆基想要维护的正统,是自己的权欲私心,还是真的为了家国百姓呢? 上官婉儿抬头看着天幕,上面的李隆基着甲执剑,一刀刀砍死阻拦他的人。 【李隆基的唐隆政变,仍然是继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后,对武周势力的再次剿灭,继续肃清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性干政现象,目的仍是恢复李唐,让皇位回到男性统治下。】 听闻此言,武曌强忍怒意,她吩咐一个侍从,“去看看皇嗣李旦到哪了,速把临淄郡王带过来!” 【上官婉儿是巾帼宰相,是女官之首,她是女官群体中最显著的一个人物。 所以,从婉儿的身份上看,李隆基想达成维护李唐、维护封建父权统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要杀了上官婉儿,也包括红妆时代其她三位参政女性。 李隆基掌权后,对女官和后宫又进行了进一步辖制。他重用宠信宦官,使得宦官增至三千多人,衣绯、紫者就一千多人,唐代宦官之盛自此始。 比起汉末十常侍,明朝东西厂,唐代宦官才是真的权势滔天,他们可以肆意废立皇帝,唐宦官的战绩是拥立了七个皇帝,杀了两个皇帝,实现了“家奴”治天下。】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62 首页 上一页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