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出现,全看皇帝心情。 而且因为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之前皇庭举办考试,参加考试的考生,基本上全是世家子弟。 寒门也有,寒门不是指真正的平民,而是指家境败落的世家。 家里很穷,但能读书,也穷不到哪儿去。 后来在长州建设学堂,江易周就推出了考试,月考期中考,全都安排上。 尉迟鸣玉已经习惯了学堂考试,但是这种全国学子一起考的事情,她还没有经历过。 “嗯,选一些官位出来,最低九品县令,最高六品翰林,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官。” 江易周要保证,此次科举考试,能做到,每一个有学识的女子,都有官做。 那些女子能不能做好官,她暂且先不论,反正这个天下之前已经烂的不能再烂了,有变化,就能一切向好。 最多是好的变化多与少的区别,不可能比之前那种朝不保夕,上有朝堂压迫,下有流寇侵扰,还有可能被蛮族人给煮了的日子差。 江易周要先将官位占上,培养更多贤才,之后才能进行强者居上的真正筛选。 尉迟鸣玉面色严肃地应下了此事,她直觉,这件事必须要做好,做得漂漂亮亮! 开国之初,没有一件事是小事,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都会成为后人参照的先例。 一件事做差了,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往后百年的国运,必须要谨慎!
第143章 名声 本来是商量怎么处理那些诸侯王与皇亲国戚, 结果最后都转去商量科举了。 江易周深觉手底下人还是太少,以前在长州的时候,加上尉迟鸣玉培养出来的女官, 勉勉强强能维持政务运转,现在规模一下子扩大到全国,真是捉襟见肘。 却也没别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等尉迟鸣玉领了命,离开去做准备, 屋里就剩下元盼雁和上官温苒了。 上官温苒说起另一件事。 那就是在此次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的热武器们。 军械部最近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江易周给了她们研究的方向, 但她们无论怎么研究,都没法突破当前的问题。 所以上官温苒打算,在京城开一所学校。 “臣是从鸣玉之前建立的学堂得来的主意, 学堂培养出的人才, 如今于国有大用, 既然研究走入了死胡同,或许可以靠吸纳新鲜血液,来焕发生机。” 研究迟迟没有进展, 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这是上官温苒第一次主动提出, 要吸纳新人, 进入军械部。 江易周明白,此前上官温苒不说, 是因为她还要依靠那些军械去打天下,能看住现有的研究员, 不让她们向外告密,就已经消耗许多经历了。 如果再吸纳新人, 那就是要再分心,上官温苒觉得不稳妥,这才一直没有动招新的念头。 如今天下初步安稳,军械部的那些新武器,可以短暂尘封,她才开口招新。 这件事,很重要。 武力是立国之本,国家如果不够强大,就等着别人欺负到门上来吧。 所以一定要保持强大的实力。 军械部的研究,一刻都不能停止,必须用尽一切手段,将军械部的研究能力提升上来。 “不光是要招新,还要让老人们,学会继续深造,继续学习,她们才是中流砥柱,到底能不能继续出成绩,全要看她们。” 江易周叮嘱上官温苒,别将所有希望都放在新人身上,新人成长起来需要时间,老人们则是现成的劳动力。 她当然承认,研究是需要天才的,现在这些老人,没法再进一步,显然是缺乏一个天才。 新人里,或许会有这个天才。 但天才永远是这个世界的少数,大多数就是聪明的普通人,经过经验的积累以及学识的沉淀,才能获得成功。 老人们更符合后者。 上官温苒肃声应是,她自己就是老人中的一员,肯定不会亏待劳苦功高的老员工啊。 于是上官温苒也带着命令走了,她要去处理军械部学校的事情。 最后,只剩下元盼雁了。 在元盼雁开口之前,江易周先开口,“盼雁,此事非你不可,万不可推脱啊。” 元盼雁哭笑不得,她其实也没想过推脱,她只是想问问陛下,要做到哪一步。 “陛下,臣自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忠,只是那些诸侯王和宗亲们,到底身份特殊,若是对他们痛下杀手,恐怕日后,史书上对陛下的评价,会有失偏颇。” 元盼雁不担心杀人造的杀孽太过,她只担心青史留名。 江易周足够看重她,直接给她吏部尚书的官职,甚至还打算要为她封爵,具体爵位,需要等江易雅从雁回关回来,江易周与之细谈,随后再一一公布。 到了封爵的份上,元盼雁觉得,她的名字一定能留存于青史了,不必再担心。 没了想要名留青史的迫切感,元盼雁做事,多少会为江易周的名声考虑考虑。 “名声?你还是我认识的盼雁吗?什么时候,你会在意这些虚名了。” 江易周震惊开口,她不是觉得元盼雁不在乎名声,她是觉得,元盼雁不会在乎她的名声。 在元盼雁的各种计谋里,坐于上位的君主,本身也不过是计策里,最后一步可以被抛弃的棋子。 只要能达到目的,元盼雁能直接舍弃掉她效忠的君主。 江易周非常肯定此事。 “陛下说笑了,而今陛下为万古无一的女子为帝,还开辟了新的皇朝,身份上,自是与以往不同,您的名声,最好是极好的。” 元盼雁正了正神色,严肃地说完,最后还不忘加一句,“臣所言句句属实,还请陛下多多考虑此事。” 她有点儿像是江易周以前见过的,那种忠臣的做派了。 江易周沉默,她一直以为元盼雁是那种奸臣性格,没成想,有选择的话,元盼雁竟然更愿意做忠臣。 忠臣没什么不好,就是手底下忠臣太多,会让江易周做事,处处需要顾全大局。 奸臣是千不好万不好,但奸臣会一皇帝个人的意愿行事,而非为国家的意愿行事。 “你说得对,但是历史,从来就是由胜利者书写,后人能看见的东西,皆因朕想让他们看见,而非他们必定会得知真相。” 江易周就差没说,她不想让后人知道,那些人是她杀得,后人就不可能知道。 “若是一夜之间,他们全都死了,这很难扫清痕迹。” 元盼雁有些苦恼,反正她自认是没有那个本事。 江易周还以为元盼雁会像个忠臣一样,在她面前,毫不客气地告诉她,她的想法不对。 结果听了一句,几乎等同于认同她的想法的话。 江易周唇边带了几分了然的笑,绷紧的后背,终于放松了三分,她就说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元盼雁怎么可能真成那敢于谏言的朝中清流呢? “正是因此,所以朕才需要你来做此事,不一天之内全死,不就行了?” 陆陆续续全死,那也很吓人好吧,但凡有个人看出其中猫腻,宣传出去,名声可就全毁了! 元盼雁内心咆哮,面上不敢有半分反对之情,最后她拱手应了一声是,说此事她一定会办好。 江易周这才满意地跟她说了几句体己话,放她离开。 等从议事的龙腾宫离开,元盼雁后背一层冷汗,就在刚刚,她规劝江易周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一丝寒意。 那是一股说不出的冷,她以前曾经感受过许多次。 每一次,她身边有人想要对她下手,要她性命,或是害她的时候,她都能感受到类似的感觉。 那一刻,元盼雁清楚地感知到,坐在她面前,笑得温和的帝皇,对她产生了不满。 “真是年纪大了,飘了。” 元盼雁伸手擦了擦额头不自觉流下的冷汗,快要入秋的天气,愣是后背都被汗浸透了。 伴君如伴虎,以往她偶从戏文中听到的话,此刻突然有了具体的形象。 江易周以前是什么样? 元盼雁发现她有* 些记不清了,感觉上,江易周一直以来都比较温和,她对敌人的手段是比较狠厉,但放在那时的乱世,江易周绝对算是各个地方诸侯里,脾气最好,手段最温和的一个人。 她善于治理,也善于开拓,作为君主,她是多少谋士心目中最好的君主。 谋士们都希望有一个信任自己的君主,不需要君主聪明绝顶,只需君主知人善用,是个不会犯蠢的聪明人。 江易周完美符合以上条件。 元盼雁想,究竟是她以前没有在江易周身上,耗费足够多的心神,没能彻底了解江易周,还是江易周变了? 元盼雁不知道,她只知道,以后她说话必须要过一过脑子,绝对不能自视甚高,她确实是江易周的心腹,但只要江易周想,已经成为皇帝的江易周,可以有许多如她一般的心腹。 她确实很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无可替代。 唯一一个无可替代的人,于江易周来说,应该就是江易雅了。 元盼雁想,她回去就好好准备一下,选个最好最贴心的礼物,送给江易雅,迎接江易雅回京城,正式继任亲王之位! 抱好江易雅的大腿,以后陛下再对她生出不满,好歹亲王殿下还能为她说两句好话。 没过几日,江易雅回京了。 她回京阵仗是真不小,带了许多蛮国赔付的钱财,甚至还有蛮国送来联姻的王子与公主,王子五人,公主五人,最大的十八,最小的十四。 江易周欢迎江易雅回来,她不太欢迎蛮国人。 于是等晚上,江易雅入宫与江易周吃饭的时候,刚撂下筷子,江易周就问她话了。 “蛮国那个老国王,有很多孩子吗?” 江易雅面上带笑,她就知道,江易周会是这个反应。 “有很多,不过蛮国是兄死弟袭,所以蛮王有再多孩子,他的王位,也只会传给他的弟弟们。” 除非老国王的弟弟全都死了,才能轮到他的儿子。 江易周哦了一声,“怪不得将孩子都扔过来,这是当京城是他孩子的避难所了。” 江易雅漱口的动作一顿,随后又继续,等宫人们将饭菜撤走,她跟着江易周到了书房,她才开口继续刚刚的话题。 “陛下刚刚的话是何意?蛮国并非是想与我们结两国之好?” 联姻象征着结盟。 世家之间联姻,以此结盟,现在国家之间,也是联姻。 人们相信血缘,他们认为,血缘的关系,会拉近他们的距离。 如果下一任家主或皇帝,身上流着自己家的血,自然就会偏向自己家。 这是长久的投资。 失败了也无所谓,不过是浪费庞大家族中,微不足道的某个人。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45 首页 上一页 1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