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杜小曼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她果断挂掉了电话,但铃声却很快又响了起来,一遍又一遍,显得急促而咄咄逼人。 “是赵楚?” “是他,他应该是酒醒过来找不到我,才会疯狂打电话。” 杜小曼的声音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压抑,她下意识地又挂断了一次电话。 “怎么了?是不是他催你回去?你不回去,他又要打你了,是不是?”彭冬冬语气变得有些焦急。 杜小曼沉默着,没有回答,但眼中的惶恐已经给了答案。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手机,像是在与自己较劲。 “彭记者,我想我该走了。” “要不要我陪你一起回去?至少我可以跟赵楚谈谈。” “不用了,谢谢你愿意听我啰嗦了半天。对了,今天的采访……如果要曝光,可以用化名吗?” “可以,但新闻采访不能只听你的一面之词。我还需要从各方面了解情况,听听不同的声音。” “这个……还需要我做什么?” “首先,我想见见赵楚,然后再跟你的母亲聊聊。”彭冬冬认真地说道。 杜小曼微微一愣,表情明显有些犹豫,“可是……” 她刚站起身,忽然感觉肚子一阵不适,忍不住扶住了桌角,眉头紧皱了一下。 “你没事吧?”彭冬冬立刻站起身扶住她,“坐下,快坐下!” “没事,没事,我习惯了。” 杜小曼勉强笑了笑,伸手抚摸着肚子,试图让自己的表情轻松一点。 “孕期可不能马虎,动作太大容易伤到宝宝。我老婆怀孕第四个月的时候,我都主动去买菜,哪舍得她多动一下?” “哈哈,彭记者,你老婆可真幸福。” 说话的间隙,杜小曼的手机又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打断了两人之间的对话。杜小曼的手微微颤抖着,拿起手机看了一眼,这是赵楚今天第八次拨过来的电话。 彭冬冬示意她将电话接通并且调成外放。杜小曼犹豫了一下,按下了扬声键。 电话那头传来赵楚暴躁的声音。 “贱人,跑哪里去了?老子饿了!再不回来煮饭给老子吃,小心老子打你满地找牙!” “好,好,我马上回去。” 挂断电话后,杜小曼脸上的表情慌得不行,说道:“对不起,彭记者,我真的该走了。”(未完待续)
第15章 采访组日常 【前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早已不是简单的事实记录,而是一种对真相的追寻,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肌理的剖析。记者作为社会的记录者与叙述者,不仅需要穿行于真相与谎言的边界,还要在纷繁的事实中捕捉本质,在复杂的情感中传递温度。 那天采访完杜小曼,彭冬冬回到办公室,把采访录音来来回回听了三遍,尤其是最后一遍,简直是字斟句酌,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对照笔记本上圈画的重点,慢慢理清了思路,然后十指在键盘上飞速跳跃,打出一行行文字。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终于完成了初步稿件,但心里清楚,这还不够完美。他还得补充赵楚和杜小曼母亲的采访内容,或许还要润入一些杜小曼邻居对事件的态度,才能让报道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不知不觉间,他靠在椅子上睡着了,连手还保持着托着额头的姿势,疲惫写满了脸。 清晨,天刚蒙蒙亮,李丽早早来到办公室。 她看到彭冬冬一副在椅子上将就过夜的模样,心疼不已,所以没敢弄出太大动静,生怕打扰他休息。直到彭冬冬迷迷糊糊睁开眼,看到李丽已经坐在工位上忙活了,他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活动了下僵硬的肩膀。 “组长,你又熬通宵啦?” “嗯,昨晚思路一下子通了,越写越停不下来。”彭冬冬揉了揉太阳穴,打着哈欠说道。 “你老婆没抱怨你老加班啊?” “二十多年了,她早就习惯了,我也习惯了。” “组长,您可别太拼了,给我们年轻人留点活路吧!” lll 李丽逗趣地接话,语气轻松,办公室的气氛也跟着活跃起来。 虽然办公室的氛围看起来轻松,但每个人都清楚,这份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在如今传统媒体面临新兴媒体冲击的大环境下,每一篇稿件都需要字字斟酌,既要保证内容的客观和真实,又要经得起公众的放大镜检视。写错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影响到宣传单位的公信力。 刚泡了一壶茶回来的刘爱华,也是一名老记,他抿了几口茶水,接着说道:“就是,组长啊,你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这个月再出个大稿,那我们可都要喝西北风了!” “干脆把家搬办公室得了,省得来回折腾!”有人忍不住打趣道,大家纷纷笑起来。 “别闹了,大家赶紧把今天的选题报一报!” 彭冬冬笑着挥挥手,假装严肃地“镇压”这群活跃分子。随后,他去洗手间简单洗了把脸,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上午八点半,编前例会照常召开。 采访组的记者有十二人,大家围坐在会议室,每个人带着自己负责领域的选题报告。彭冬冬和副责编林蕾负责筛选,通过后便可进入采访环节。 “组长,新华社区接待上级卫生检查组的事,您觉得有没有挖掘的空间?”林蕾小心翼翼地问道。 “这条线是谁负责的?” “是我。”小王立刻应道。 “初稿呢,调出来我看看。” 彭冬冬示意投影仪打开,眼睛盯着屏幕上的稿件,快速浏览。 “报道不够深入,再加一些居民对社区卫生状况的真实评价,比如对环境改进的看法,或者有针对性的建议。还有,把社区主任和检查组领导的表态加进去,这样能更全面。至于照片,太平了,完全看不出变化的对比感,得补拍有代表性的画面,比如卫生整治前后对比的场景。” “明白了,组长。”小王迅速记下指导意见。 “还有,文玩市场有人买到赝品这个选题……”林蕾翻着手里的资料。 彭冬冬微微一笑,敲了敲桌子,说道:“这个啊,我们又不是文物鉴定专家。文玩市场敢卖真货,那也得是家传的,要是盗墓来的,可就是违法的,当事人买到假货这事,咱们说了不算,要是盲目报道了,岂不是给不法行为带节奏?” “那这个题材就搁置?”林蕾有点犹豫。 “不用搁置,是大郭前天报的题吧?” “是的,现在卡着了。”大郭回应道。 “你可以联系一下市场监督管理局,让他们派人陪同采访。咱们的报道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爆料人一面之词。” “好的,我这就去联系。” “组长,我有个报题!”小张赶紧举手,语气里带着些急迫,“爆料人说高脚村清理污水的问题拖了三年都没解决。” 这个信息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紧张了几分。 “这个选题不错,要认真对待。高脚村的污水问题本身就是民生重点。我们组关注的就是这些涉及民生的选题,但报道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挖背后原因。了解为什么三年没解决,是经费问题、责任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报道要做到层层推进,既提出问题也引导思考。还有,文稿要接地气,别整那些空话套话,要写得让老百姓看得懂。” “明白了,组长,我马上去准备。”小张干脆利落地答应。 会议室里讨论声继续此起彼伏,虽然记者队伍以年轻人居多,但在彭冬冬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选题都被反复推敲,细节都被仔细咀嚼。 半个小时的会议结束了,大家各自忙碌起来。 彭冬冬看到新员工黄雨还坐在工位上,一脸愁容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地翻动爆料平台。 “还没动身?没找到合适的选题吗?” 小黄抬起头,看到是组长站在旁边,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张老师走之前没给你安排任务?” 小黄摇了摇头,“没,他家里有事,走得挺急的,怕我压力大,也没给我硬性任务。” “那之前长兴路路灯不亮的报道,主要是你负责采写的还是张老师主导的?” “是张老师指导我写的。” 小黄小声说道,像是在为自己的不独立感到不好意思。 她入职才满一个月,刚开始还满怀热情,但这个星期带她的张强老师临时请了工休,独自一人选题采访,她感到有点吃力。再加上对选题敏感度不够,心里压力越积越大。眼看这个月就快结束了,她如果再不出稿,这个月的绩效恐怕要泡汤,而她的房租可不等人。 “采访前后,你有什么看法?” 小黄低下头想了想,回答道:“我觉得张老师特别厉害。他在采访前,心里就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知道该问什么、怎么写。而且他特别果断,遇到问题马上能找到解决办法,不会拖泥带水,效率特别高……我就差远了。” “你怎么差了?” “我写得慢,张老师写三篇稿件的时间,我可能才写了一篇不到,而且还不完整。” 彭冬冬笑了笑,语气轻松地说道:“这是正常的。刚毕业没多久,你还在磨合期。学校里教的那套知识,到了实际工作中用起来,那肯定得改个样。书本上的东西是理论,社会上的东西才是实践,这两者中间,得靠经验来填空。” “可是,怎么才能提高得快一点呢?现在我连选题都觉得难上加难。” “第一步,先别急着要求‘快’,而是求‘稳’。选题这件事,你要先学会多观察身边的生活。比如,现在就从爆料平台里找出一个你觉得有价值的事件,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是不是能做。” 小黄有些意外地看着组长,没想到他这么忙,还愿意花时间帮她。但内心的焦虑稍稍被安抚了些,她点点头,重新打开平台,一条一条认真翻阅起来。 “记住,新闻选题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候是藏在不起眼的小事里。你的任务,就是练出一双发现的眼睛。今天选不出来也没关系,慢慢来,咱们一起想办法。” “谢谢组长的指导,我会努力的。” 彭冬冬回到工位,打开电脑,再次审阅昨晚赶出来的稿件,思考着文字是否足够精准,甚至到每一个措辞、每一段逻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一亮,一条杜小曼发来的短信跳了出来。 他拿起手机,点开信息,上面写道:“彭记者,我想了想,我妈应该愿意接受采访。” 彭冬冬立刻回复:“那赵楚呢?” LZ 对方几乎秒回:“他,我觉得不太可能。”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4 首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