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听过他们的洋经,对此嗤之以鼻。 天文历法知识并一些物件或许还可用,可其余的,这些洋人口里的话就没几句中听的。 尤其是听张诚以颇为推崇的口吻,说他们的皇帝极其看重商业,还以皇室的名义弄了什么东印度公司,与英格兰皇室争利云云,大赞他们皇帝的英明。 四阿哥忍不了,出言辩驳。 话出口,张诚一下子卡壳了,神情尴尬,一副有反驳之心又不敢言的模样。 帐中的气氛,跟忽然落了暴雪一样,冻住了。 还是四公主先开口解围:“四哥说的是。不过是他们小国之经验,我大清幅员辽 阔,能人众多,思虑得便更周全些。时间不早了,不若用些点心,我们先歇息。” 张诚得了机会,顶着一张涨红的脸立刻溜走了。 四阿哥冷哼一声,同四公主道:“他教些语言就好,其他的胡言乱语就不必听了。” 暮雪很乖巧地称是。 其实她心里未必全然认同四阿哥的观点。洋人存着自己的心思打着小算盘,她亦认同。至于关于农业与商业的观点么,农业自然重要,可商业,这也不是该一味抑制的状态。 不过她也懒得去反驳四阿哥。她吃饱了撑着,才会为了一句闲话在外人面前跟自己的哥哥闹不愉快。何况四阿哥又是一个较真的性子,她说一句,他必得回一句,到时候纠缠着还要说上一大堆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何必呢?反正四阿哥对于商事的态度一时半会儿也影响不到她。她顶多听他嘴上教训两句。等四阿哥将她送到了漠北地方,他自然该回去,也管不着她。 暮雪略有些担心的,其实是多尔济的态度。她预备要做的生意,是实打实的要在漠北的地盘上进行。 为了试探他的态度,她特意请多尔济留下说话。因天色已晚,也懒得绕弯子,索性直接问:“方才他们争论的事,你觉得怎么样?” “你是说商人的事?”多尔济问。 “对。” “其实我没太明白,反正现在漠北是需要商人的,我的祖父特意向皇帝请了旨意,让他准许一些商人到漠北去。” 他是草原上长大的,对于农事完全没什么概念,大家不都是养羊放牧么?商人们,也确实是需要的,不然喝奶茶都没有茶叶,草原上可没有种茶叶。之前清廷对于商人进草原是管得非常严厉的,直到战事需要,才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当时因准噶尔凶悍,漠北一众贵族被迫南下越过沙漠戈壁,暂时于归化城停留。在归化城里终于意识到了商人们的好处,他们能弄来粮食、布匹、茶叶、烟叶以及许多精美的东西,只要你出得起价钱,就能享受到许多东西。 用丝绸制成的哈达洁白柔软,围在身上绝不会扎人;一些取着好听名字的茶叶,远比之前喝了许多年的砖茶滋味更好……这些享受都是经由商人带来的。 如今大战已经结束,祖父同其余贵族已于去岁先行返回漠北王庭。却有些担心,万一战时的规矩不作数了,又恢复成从前商事罕见的情形,才特意向皇帝提及此事。 然而四公主对于他所说的商人的事很感兴趣,连着追问了好些。这倒让多尔济明白了一件事,原来刚才四公主对四阿哥的柔顺样子,又是装出来的。 真是一只狡猾的小狐狸。 临出四公主的大帐前,多尔济特意说了一句:“其实,公主是觉得商事应该被重视的吧?” 暮雪回首看他,眉尖若蹙。 这个人!说多尔济不聪明吧,他偏偏从细枝末节中推测出了她的真实态度。说他聪明吧,为何要特意在她面前把这话说出来? 她道:“看破不说破,这道理你不懂吗?” “因为是公主,所以才特意想要说明白的。”多尔济笑嘻嘻地说,“公主若热衷于商事,于我于漠北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与其让钱给那些不相干的人赚钱,不如让钱进入公主的口袋,还能换来公主的笑脸。” 暮雪听明白了,这是向她表忠心。 想来确实也是这样,发展商业,于现如今的漠北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方才多尔济提到,他祖父特意向康熙皇帝请求让他发布诏令准许十二家商人北上漠北,来往做生意。从中已经可以窥见土谢图汗对于商事的态度。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之间的利益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各有所获。 暮雪略微思索了一下。多尔济的态度既然如此坦诚,她若一昧地藏着掖着,反倒显得小家子气,落了下乘。不如索性给多尔济交一个底,适当透露态度,也可安他的心。 “我确实有在漠北发展商业的意思,这一点我不瞒你。”暮雪道,“诚然一方面我可以增加收入,但另一方面,于你们也有益处。至少同那些商人相比,我会以一个更加公正的价格来进行贸易,让汗王、各台吉以及牧民从中受益。” 多尔济望着她,笑了笑:“我很期待。” 虽然说一直以来,清廷诸人提起四公主,只是一副平平无奇的态度。可多尔济这些天观察下来,觉得并非如此。 他对于自己的眼光很自信。 这是一只正在成长中的雌鹰。 汉人没见识,瞧见一对鹰,指着大的那一只喊雄鹰,其实搞反了,小的那一只才是。 草原上雌鹰一旦长成,比雄鹰要大、要重,展开的翅膀也要更宽广。可是紫禁城里是养不出像样的雌鹰的,那种地方顶多养出关在金笼子里的黄鹂鸟。这大概是四公主为何默默无闻的原因。 他期待亲眼所见雌鹰翱翔天际那一日。 之后的路程上,多尔济没事就骑马跑到后头,同四公主说话。给她讲漠北的风土人情与故事。 于是前头常常只剩下四阿哥五阿哥两人并骑。 五阿哥笑:“看来四姐御夫有方,额驸真是想时时刻刻黏着她。” 四阿哥不言语,他心里觉得女子该顺从丈夫,但是这是妹妹,又嫁得那么远,那么反过来一点也是情有可原。 这样一路缓行,到了山西地界。 山西皇商范氏联合其余几家商人,早早地就做了接驾准备。接到先行士兵来报之后,一大清早就跟着知府、总兵迎出大同城外恭候。 前年康熙皇帝出征时,也是走的这一条路线,他们那时有幸接驾过,对于章程都很熟。 路旁的席棚里,范家的当家人范三拨领着两个儿子正与其余皇商吃茶。 他们这些商人,身份自然不比知府、总兵。今日来接驾的人众多,驿站自然是供大人休息,不会让商人进去的。这些商人便提前命家人路边扎了席棚,以供有一个地方能够坐着等候。 一个商人轻声感叹了一句:“哎,花了这么多功夫,贵人的面都未必能见着。” 就跟上次接驾皇帝一样,喊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掏银子承担接驾费用的。这一堆商人,包括皇商范三拨在内,没一个真正露脸的,都是远远地瞧了龙影,然后掏出一大堆银子算完。 然而不来也是不行的,官府随便一个帽子扣下去,他们这生意就不要做了。 范三拨倒是气定神闲,倒了一盏茶推到那人面前:“能让咱们接驾,就已经是福气了,吃茶。” 一众商人聚在一起,自然而然说起生意上的事。在他们这地界做生意的,多半是来往于张家口归化城,于漠北也有些了解。 “这四公主从京城到库伦,怎么自张家口出,走张库官道呢?那路途近得多,不会费上那么多时日。” “你真是傻不拉几的。张库官道虽然路途近,但是难走啊,中间那么大一片沙漠海,走上没多久,满嘴都是沙子。万一碰上个沙尘暴,连骆驼也得认栽。你让金枝玉叶的公主走那一条路,吃那个苦?肯定是从归化城再北上方便。好歹沙漠和戈壁都小些。” 他们这些商人往来塞上草原进行交易,多半走两条路。一条是自张家口出,另一条则是走归化城。 张家口那条道是官道,路途短、速度快,虽然路途难走了点,但是跑买卖嘛,吃点风沙也是应当的。是以张家口的商人不少,商行也多,丝绸,茶叶,粮食等生意无所不有。经营范围基本是在关外,不是跑草原就是跑辽东。在座的各位商人也基本上是在张家口持有产业,且重心在那头。 至于归化城这一边,是从前明时候就有的贸易之地。但江山更迭,大清建立之初对待这边的商业限制非常严格。不许除皇商以外的商人越过关口,不仅仅是商人,即使是农人也不许轻易过去。一直到这几年打仗才放宽 了些许政策。 在归化城做生意,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军需两个字来展开的。现如今大青山之旁还有费扬古大人驻扎着营地,上万的士兵驻扎在那。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做生意,人多那么就更好做了。也幸亏费扬古大人对于商业一事并不反感,归化城那边的铺子才能够顺顺当当的开起来。 他们那里的掌柜,除了寻常拜关公、拜财神,还得拜费公。只可惜费扬古大人听说近来身体不好,有回京的打算。这一下也不知道未来还要拜哪位佛。 “听说那喀尔喀的小郡王也在队伍里头,范老板,你们是不是跟着一起往漠北去?” 老汗王回去之前请求皇帝准商人北上喀尔喀,内务府挑选了十二家商人,范氏也在其中。 范永斗浅呷一口茶,笑道:“是,承蒙圣恩,正要跟随一起去。” “派谁去啊?应该不是大少爷吧?” 范永斗共有五子,如今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顾着一条生意,不少人家都挺羡慕的。 “老大还要顾着内务府那头的差事,我预备让老五去历练历练。” 范永斗身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范毓奇微笑道:“我年纪轻,还望各位叔伯多多关照。” “哈哈,自古英雄出少年,五少爷这一去,又是一段传奇啊。” “那是,还要五少爷多多关照我们呢。这十二家里头,就数范家生意最好。” “那可不敢这样说,”范毓奇道,“因是头一次去,内务府尚未来得及派人去那边管事,大家轮流做主行会,今年我,明年他,大家一起发财。” 闲聊了大半日,终于在将近日暮时见到有人马来报,道四公主送嫁队伍还有五里路就到了。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9 首页 上一页 21 下一页 尾页
|